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嬰幼兒頭髮保養10大建議


導讀:對東方人來說一頭烏黑秀麗的頭髮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有很多媽咪希望寶貝也能夠有頭又黑又亮的濃密頭髮,今天小編就要來跟媽咪們分享幾個寶寶頭髮護理的辦法,讓您能夠幫保寶護理出濃密漂亮的黑髮。

一、嬰兒頭髮保養三法則

1、勤勞的洗頭髮
很多家長以為,少洗頭能減少感冒的發生。恰恰相反,家長應該勤給寶寶洗頭。保持頭髮潔淨的同時,頭皮還能得到良性刺激,從而促進頭髮的生長。
2、餵適當的營養
三到六歲的幼兒頭皮的油脂分泌比成人少,頭髮特別容易失去柔亮。這個階段是孩子頭發護理的特殊時期,頭髮開始出現不同的生長速度和不同的生長週期。
寶寶頭髮
想讓孩子的頭髮健康嗎?保養很重要唷!
3、應補充蛋白質
幼兒日常飲食能適量補充蛋白質。由於 頭髮成分中97%是蛋白質,頭髮的生長需要一定量的含硫氨基酸,而這種氨基酸人體並不能合成,必須通過食物中的蛋白質來獲得。

二、幼兒頭髮保養妙招

4、梳頭刺激頭皮
媽咪身上經常帶一把寶寶的專用梳子,只要方便時,就拿出來給寶寶梳幾下,因為經常梳理頭髮能夠刺激頭皮,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有助於頭髮的生長。
5、睡眠需要充足
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容易疲勞,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發生生理紊亂,從而導致食欲不佳、經常哭鬧及容易生病,間接地導致頭髮生長不良。
6、適當陽光照射
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寶寶頭髮的生長非常有益,因為紫外線的照射不僅有利於殺菌,而且還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

三、小兒頭髮保養要點

7、用清水洗即可
如果沒有特別出門的寶寶,建議是使用清水來清潔頭髮與頭皮即可,尤其是前4個月幾乎不會特地出門閒逛的寶寶。爸比媽咪只要拿柔軟的紗棉布輕輕帶過頭部,就能帶來清潔效果,無需使用清潔用品。
8、先冷水再熱水
水溫方面以28~32℃為主,避免過高或過低而刺激頭皮。爸媽可隨著戶外溫度來調整,在炎熱夏天可選擇偏涼水溫,寒冷冬天水溫就可稍微偏溫,寶寶下水之前,記得先以爸媽的手親自察看喔!
9、先起泡再按摩
爸比媽咪幫寶寶洗頭時,先倒一些清潔發品在手掌心,加點清水、搓出細細的泡沫後,再放到寶寶頭髮上適度清潔。千萬不要將洗髮精直接倒在寶寶頭皮上。
10、小心用吹風機
洗完頭髮後,可先在溫暖的浴室裡,以毛巾輕柔地吸收頭髮上的水分,再以吹風機快速烘乾頭皮與髮絲。爸媽要注意吹風機與寶寶頭部的位置,保持適當距離,遠遠的吹,並且不斷一直移動。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非經授權,嚴禁轉載。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咿咿呀呀~我有話要說!了解2歲半前的寶貝語言發展....

剛出生的嬰兒,發聲器官和智力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常用「替代的語言」來表達他的需要。一歲以後,由於「理解」、「發音」和「字彙」等能力的發展,逐漸會以簡單的語句來表達他的思想。下面我們分「一歲前」及「一歲後」兩個階段,來說明嬰幼兒語言的成長過程,以及父母所能提供的協助。 

一歲前嬰兒的語言--替代的語言       

在幼兒會用語句表達他的意思以前,他有三種表達方式︰哭、牙牙兒語和姿勢。哭,是嬰兒剛出生的幾個月裹最常使用的,但是,對未來語言的發展來說,最重要也是真正的語言學習,是由牙牙兒語開始的。

  嬰兒從二、三個月開始,當他覺得很舒服時(例如︰吃飽、睡足),他的聲帶會因偶爾的活動,而發出一些爆炸性的聲音。這些聲音是由一個子音和一個母音組合而成,如「ㄏㄜ 」、「ㄇ ㄚ 」、「ㄅ ㄚ 」,這是一種不自主的聲帶肌肉活動,發出的聲音沒有任何意義。據研究的結果發現︰在這時候,如果周圍的人給他一些反應,爆炸音的量和種類就會顯著增加。這些不同種類的爆炸音,就是嬰兒牙牙兒語(即︰有意的去模仿別人,控制聲帶而發出的聲音,但他卻不知所發音的意義)的重要基礎。換句話說,如果嬰兒要模仿「ㄇ ㄚ-- ㄇ ㄚ-- ㄇ ㄚ 」,而他的聲帶肌肉曾在「爆炸音」階段做過類似音的收縮,那麼,再學習這個音時,就會比較容易。所以,當父母發現幼兒有「爆炸音」出現時,應該面對他,與他說話,給他反應。這樣,幼兒聲帶肌肉的活動和所發出的爆炸音必定會增加。

  到了三個月以後,嬰兒的牙牙兒語逐漸出現,尤其在八個月左右,出現的量最多。他會選擇性的模仿環境中別人語句裹的某一個音,進而控制聲帶肌肉,重複的發出,如︰「媽--媽」、「抱--抱」。在這個階段,雖然嬰兒不知道這些音的意義,但是,父母可以清晰、緩慢地重複發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字彙的音,如︰「奶--奶」、「杯--杯」、「燈--」等,鼓勵幼兒去模仿。當他跟著做時,別忘了親親他或摟抱他,給他鼓勵,這樣,他會比較有興趣地去玩「發音」的遊戲。

  在幼兒還不會說話的階段,姿勢(手勢、音調的高低)也是常用來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一歲左右表現得最多。在他逐漸會說話以後,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才放棄。所以,父母可以藉著各種姿勢來與幼兒溝通。

兩歲半前幼兒的語言--單字句或不完整的語句
  在一歲到二歲半之間,幼兒的語言發展可以從下列幾方面來討論︰

一、對周圍環境的理解力 

幼兒理解別人語句的時間,通常是比表達自己意思的時間要早,因為說話者的臉部表情、手勢及聲調,都可以幫助他了解別人說話的意義。幼兒一歲以後,發聲器官的肌肉收縮,已隨著身體動作的發展,可以自主地控制,再加上記憶及推理等能力逐漸出現,他就可以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語句。在幼兒學習有意義的語言之前,父母應該多訓練他對周圍環境的理解。一般來說,有下列兩個訓練的原則︰ 
  1. 可以藉著聲調的高低、臉部的表情和身體的姿勢、手勢等,配合簡單的語句一同出現。譬如︰媽媽向幼兒說「抱--抱」時,可以同時微笑著伸出雙手;如果他做了不該做的事,媽媽可舉起一隻手,作勢拍打自己的另一隻手,面部表情嚴肅,大聲、清晰地說「打--打」。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有動作配合,會增進幼兒對語句的理解。

  2. 可以和幼兒玩「問--表現」的遊戲。在這個遊戲中,父母可以得知幼兒對環境中事物的理解程度。例如問他︰「鼻子呢?」「哥哥呢?」「報紙呢?」如果對於這些問題都有正確的反應(如︰手指著自己的鼻子;指著哥哥;或把報紙拿來),那麼,就表示幼兒對這些東西大致都已認識。如果他的反應不太正確的話,父母可以再給予指導。這種遊戲可以放在日常的活動中,在這樣的學習機會下,幼兒對周圍環境中人、事、物的了解,也會逐漸增加。


二、發音的學習

  幼兒除了先要了解別人說話的意義外,還要學習發音,學習配合音與意義,然後建立一些字彙,最後再學習把不同的字組成句子。 

  在一歲以後,幼兒常會有意地去模仿所聽到的聲音,但是,他常常無法很準確、很清晰地模仿出所聽到的每一個音,而只是一個大概,譬如︰「科學小飛俠」成了「ㄎ-- ㄒㄧㄚˊ」、「便當」說成「ㄇㄧㄢˋ ㄉㄤ」等很逗趣的兒語。 

  當幼兒模仿發出他所聽到的聲音時,他會將自己的音與別人所說的互相比較。如果覺得自己的音不正確時,會一再地嘗試、練習和糾正。有許多父母常覺得幼兒的兒語很可愛,故意以這種方式和幼兒對答,使幼兒失去分辨的機會,等到不正確的兒語說成習慣後,再想改正可能就困難了。許多研究都發現︰幼兒發音的準確與否,與早期的適當輔導有很大的相關,所以,不論幼兒的兒語是多麼可愛,父母都要隨時以正確的語音和他說話。 


三、字彙的學習 

  當幼兒開始模仿別人的發音後,父母就可以教導他某一音所代表的意義,幫助幼兒建立他的字彙。例如︰當母親說「糖」的同時,可以拿出糖來,一面指著它一面重複,這樣幼兒才能同時學會「糖」的發音與實際所指的東西。剛開始時,他無法分辨相似東西的不同處,如巧克力糖、水果糖、牛奶糖等,多半只學會一般的通稱「糖」,等到年齡和智力漸漸成長後,才會分辨。 

  幼兒最早學會的字彙,多半是與他日常生活有關的名詞,如「奶奶」、「媽媽」、「娃娃」。學了不少名詞之後,開始學一些動詞,這多半是他希望別人對他做的一些動作,如︰「抱抱」、「來」。形容詞的出現大約是在一歲半以後,內容也多半是與他周圍的事物有關,如︰「好」、「乖乖」、「燙燙」等。副詞幾乎是與形容詞同時出現,剛開始時,最常用的是「這裏」和「那裹」。最後學會的是代名詞,其中又以「我」字最慢。所以,在小時候,幼兒多以父母稱呼他的名字來自稱。 

  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幼兒的字彙逐漸增加後,他會說出一個名詞或動詞,再加上手勢,來表示自己的意思。例如︰向媽媽伸出雙手,說︰「抱抱」,他的意思就是說︰「媽媽我要抱抱」。到兩歲左右,他學到的字彙越來越多,當聽到周圍大人們多半是將許多字彙聯在一起而說出。這些句子多半包括了一個或幾個名詞、一個動詞,偶爾還有形容詞或副詞,如︰「奶奶,大包包毛毛吃吃」。這些字彙的接合,通常並未依循一定的文法,我們稱它為「不完整的句子」,這是兩歲左右幼兒語言上的特色。如果在幼兒說完後,父母立刻將正確的說法重複一次,如︰「奶奶,毛毛要吃大麵包」,並要幼兒重複練習幾次,那麼,幼兒就容易學會完整的句子了。 

  兩歲左右的幼兒,字彙量增加得很快,有時他為了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選擇一些有關的字彙來表達他的想法,結果,由於不知道該說哪一個字,常有口吃的現象。這時父母千萬不可催促他,應當讓他慢慢地、想好了再說,甚至給他一些提示。當他的語言能力增加後,口吃的現象就會消失。如果父母指責他或給他壓力,會使幼兒更緊張,更說不出話來。這種心理上的焦慮如果成了習慣性,幼兒口吃的行為,就越來越難糾正了。 

  幼兒期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開始,也是建立良好語言習慣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父母應該多注意,並且給予輔導。 



作者:王鍾和

愛護眼睛應從嬰幼兒時抓起

愛護眼睛應從嬰幼兒時抓起


作者:馬悅凌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而小兒的視力也是父母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孩子一旦視覺出現了問題,無論是近視、斜視或是弱視,要想恢復到正常是很困難的。做父母的,應該瞭解一些有關嬰幼兒視力發育的常識,以便能夠做到早期預防,早期治療。

嬰幼兒視覺發育大體進程如下:
年齡
標準
1個月
光感與眼前手動
2個月
0.01
3個月
0.02
4個月
0.04
6個月
0.06~0.08
8個月
0.1
10個月
0.1~0.15
1歲
0.2~0.25
2歲
0.5
3歲
0.6
4歲
0.8
5歲
1.0
6歲
1.2
嬰幼兒出生時的視力只有光感與眼前手動,經過漫長的6~8年的時間,孩子的視力發育成1.2、1.5正常視力。就如同一顆小幼苗,在它成長的過程中,澆水、施肥、鬆土、防風沙、防蟲害是確保幼苗長成大樹的根本。視覺發育也是如此,除了遺傳因素及先天性眼發育不良等因素外,澆水、施肥是眼球發育的基礎,鬆土是疏通血管和經絡,使營養成份及時輸送給眼睛,同時又將代謝的廢物及時排出,而防風沙、防蟲害就是儘量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對眼睛的傷害,如睡眠不足、長時間的看電視、不正確的用眼衛生、眼外傷等,只有在孩子視力發育關鍵的6~8年時間裡,家長全面細緻的照顧、關懷才能確保孩子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祖國醫學認為:「肝開竅於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氣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七、八十歲以上仍不眩花。如肝火上炎,可見雙目腫赤,肝虛則會雙目乾澀、視物不清,重則患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脫落等等。「腎為肝之母,肝腎同源」,肝在五行屬木,腎在五行屬水,水能生木,也就是說腎的氣血充足,才能維持肝的正常功能。「腎開竅於耳」,腎氣足聽力好,肝腎足者耳聰目明。「百脈朝目」,即人體十二條正經都與眼睛連結和聚會,這些經脈如果發生障礙,氣血不通,都會對眼睛產生影響,說明眼的視覺功能同樣依賴於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的充養。以上充分說明了局部和整體的統一,只有全面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才能確保孩子眼睛的正常發育。
在嬰幼兒成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給予全面、合理、均衡的膳食,並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制定不同的鍛煉身體的方法,以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孩子身體素質的關鍵。
這次主要關注儘量減少不利因素對眼睛的傷害,並及時做好預防。
 
一、睡眠不足影響兒童視力
五、六十年代夜生活少,一般一家人在晚上八、九點鐘都已經入睡了,所以在那個年代人們物質生活水準並不高,但人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好,尤其是視力。現在則不同了,許多人家看完電視睡眠時間都在午夜以後,有些孩子玩電腦或寫作業也會很晚才睡,許多的嬰幼兒睡眠的時間都在晚上10點以後,夜裡11點至淩晨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而子時熬夜必傷膽,過了丑時必傷肝。膽、肝通過經絡是互相聯繫著的,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視力下降也不足為怪了。
從西醫的角度講: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其興奮性較強,容易疲勞,如睡眠不足,疲憊的神經細胞不能很好地休息,能量得不到補充,可使神經系統特別是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發生紊亂,進而影響眼睛局部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導致眼睫狀肌調節功能紊亂,發生近視。
 
二、開燈睡覺影響孩子視力
據《中國航太報》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舒爾眼睛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在燈光下睡覺視力會被損害。兩歲以下的小孩子。如果睡在燈光下,他們患近視的機會,比睡在黑暗中的孩子要高4倍。研究人員訪問了479位父母,他們孩子平均年齡是8歲,結果顯示10%的兒童在黑暗中睡覺而有近視;那些在較弱燈光下睡覺的,34%有近視;而那些在較強燈光下睡覺的,則有55%要戴眼鏡。專家指出:嬰兒在出生後頭兩年,是眼睛和焦距調節功能發育的關鍵階段,光明與黑暗的時間多少,可能會影響幼兒視力的發育。
站長補充:嬰兒黃疸時,醫院常常給嬰兒照射光線治療,雖然眼睛是用紗布覆蓋住,但是仍然會影響幼兒視力的發育。
 
三、看電視的孩子年齡越小,對眼睛的傷害越大
常看到年輕的媽媽抱著嬰兒看電視,這對孩子的健康及眼睛的發育極為不利。因為電視機螢光屏在高能電子束撞擊下,會產生X射線,尤其是彩色電視機放射量比黑白電視機高20多倍,嬰幼兒對X射線比成年人敏感得多,經常受到X射線的照射,會引起嬰兒厭食症,並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甚至影響嬰兒智力及眼睛的發育。
以前我曾讀過這樣一篇報導:一位年輕人患有近視,通過氣功療法,使視力由原來的0.1上升到1.0,為了證實氣功療法能治療近視,他每天都近距離的看電視,不到1個月,眼睛的視力又從1.0降到了0.1,他又通過氣功療法使眼睛恢復到1.0,經過反復3次試驗,不但證實了看電視對眼睛的傷害,同時總結出一套簡便易行的專用於治療近視眼的氣功療法,使不少近視眼患者受益。
看電視傷眼睛是現代科學已經證實的,其實電視對眼睛的傷害,我們成人也有這樣的體會,長時間的看電視,就會感覺眼睛又幹又澀,有時還會引起眼脹、頭痛、嚴重者還影響睡眠。發育成熟的成人的眼睛都會受到電視的傷害,那麼眼睛還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電視對眼睛的傷害將是終生的,難以逆轉的。
很多醫學專家都建議2歲以內的兒童不要看電視,2~5歲的兒童看電視的時間不易超過半小時。可在現實生活中,能很好的控制孩子看電視時間的父母卻很少,這就使得患近視、斜視、弱視的兒童越來越多,發病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如何做到嬰幼兒儘量不看或少看電視,關鍵是父母,一是父母對電視給嬰幼兒眼睛造成的危害認識不清,二是家長自己酷愛看電視、著迷電視,沒有為孩子的眼睛犧牲自己的愛好,讓孩子與大人一同「泡」電視,說白了就是責任心不強。所以抱孩子看電視的家長隨處可見,這怎麼能保證孩子眼睛的正常發育。還有一些請保姆帶孩子的家庭,白天只有保姆和小嬰兒二個人,為了帶孩子省事,就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就不管了,久而久之,將對孩子的視力造成極大的損害。
 
四、避免眼睛外傷
1、寶寶多動,好奇心強、探索欲高,而2歲以前孩子的走路不太穩,經常都是急匆匆的,動作很快,所以家長特別注意家中在孩子眼睛高度以下的物品及擺飾,對一些有棱有角的物品最好加上軟墊。
2、家中各種洗滌劑、高濃度清洗劑、殺蟲劑、噴霧性髮膠、香水等化妝品應小心放置,避免幼兒使用。一旦發現寶寶眼睛受到化學物質的傷害,應立即用手張開寶寶的眼睛,用大量清水、冷水沖洗眼睛,邊沖邊讓寶寶轉動眼球,持續15分鐘。沖洗完畢,再送寶寶去醫院治療。家長用清水沖洗寶寶的眼睛,是儘快縮短化學物質在眼內停留的時間及濃度,使化學物質對眼睛的侵蝕減小到最低程度,這是治療的關鍵。所以家長遇到這種緊急的突發事件時,一定要沉著、冷靜,不可不用清水沖洗,或只簡簡單單地沖洗一下就送醫院,都將可能延誤治療,造成終生遺憾。
3、量避免為幼兒購置彈射性玩具,如彈弓、飛鏢、發射性玩具槍、箭等,同時注意勿給有潛在危險的玩具如帶刀、帶角、玻璃易碎性質的玩具。
4、家中所有尖銳的生活用品如:牙籤、鉛筆、剪刀、叉子、衣架、筷子、鐵絲等,都應小心收藏。
5、避免幼兒接近廚房的開水、熱油、火苗、利器以防受傷。
6、避免幼兒被飼養的貓、狗等寵物抓傷眼睛。
 
五、注意用眼衛生
1、對學齡前期的孩子,家長就應該注意孩子畫畫、看書時的姿勢,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要從小養成趴在桌子歪著頭看書、畫畫以及躺在床上看書的壞習慣。
2、要保證寶寶在讀書時光源充足,由左方照射,防止強光線直接刺激眼睛。
3、幼兒畫畫、看書時間一次不能太長,一般不超過1小時,就要休息或玩玩具、做遊戲,不要使眼睛過度疲勞。
4、平時要常常帶寶寶到戶外活動,看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既可培養寶寶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又能放鬆眼肌,恢復眼睛疲勞,對保護寶寶視力大有益處。
 
六、怎樣儘早發現孩子的視力障礙
注意你的孩子有無以下情況:
1、經常用手揉眼睛。
2、頭部經常向前傾斜來注視眼前的物體。
3、看遠距離物體、皺眉頭或眯著眼睛。
4、因一隻眼視力差,看東西時總喜歡把頭扭向一側。
5、看書時將書本靠近雙眼。
6、從外表上看眼睛有斜視(俗稱鬥雞眼)
7、眼睛周圍呈現紅色、眼睛充滿淚水等。
以上這些都屬不正常現象,說明你孩子的視力已經發生了變化,有了問題,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七、定期檢查視力
1、每年檢查視力和眼睛,最好由新生兒開始,生後即做眼科檢查,可及時發現先天異常及遺傳性眼病。
2、家中最好掛一幅視力表,及早教會孩子辨認視力表,因為判定孩子視力的好壞,主要靠視力檢測手段,只要父母耐心地教,一般3歲左右的孩子是可以較準確地查清視力的,這樣就能儘早發現孩子的視力問題,及時治療。
總之,嬰幼兒視覺發育和保健關係著他們一生的健康和幸福,而保護好兒童的眼睛需要方方面面的綜合治理。所以希望每一位家長都應學一些保護嬰幼兒眼睛的基本知識,才能使寶寶的眼睛永遠明亮。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嬰幼兒口腔保健 從長出第一顆牙開始

嬰幼兒口腔保健 從長出第一顆牙開始



許多新手爸媽對如何幫小朋友刷牙充滿疑問和挫折,爸媽多會問「什麼時候開始幫小朋友刷牙?」、「為什麼每天都幫小朋友刷牙,還是滿口蛀牙?」,醫師指出,嬰幼兒的口腔保健,應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和潔牙習慣,當寶寶長牙後就塗氟,也可有助於預防蛀牙。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林怡君表示,寶寶6、7個月大開始長出第一顆牙,持續到2歲半,共有20顆乳齒,這些乳齒將伴隨寶寶到約足10~12歲,提供咀嚼食物、促進臉部發育和維持恆牙生長前的空間等重要功能。    不過,國內兒童蛀牙情況相當嚴重,根據國民健康局「台灣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的研究資料,100年時5歲兒童蛀牙率高達79%,也就是每5個5歲小孩中只有1個沒有蛀牙。    林怡君指出,想要為小朋友預約一口好牙,得先從改善飲食習慣著手,嬰兒期盡量不要養成含著奶瓶入睡、邊餵食邊睡覺的習慣;幼兒時期應戒掉含飯的壞習慣,避免食物停留在嘴巴中太長的時間;小朋友最愛的零食建議在正餐完後食用,吃完之後刷牙,並盡量選擇甜度較低,比較不黏牙的食物。    而從寶寶長第一顆牙開始就要清潔牙齒,可以用紗布或毛巾擦拭牙齒及牙齦,等寶寶臼齒長出來後,就必須使用牙刷,不論是餵母乳或配方奶粉,晚上睡覺前都必須徹底清潔牙齒,只有漱口是不夠的,且之後就不要再吃東西。    另外,每3-6月定期看牙醫,接受口腔衛教等各方面的諮詢;家長也可使用氟化物來預防寶寶蛀牙,每天至少2次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預防蛀牙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或是至少每6個月到牙醫診所接受高濃度專業塗氟,也有助於預防蛀牙。    資料來源:http://www.24drs.com/Daily/article.asp?x_no=8523&page=1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終結過敏兒~敏銳的觀察及早期預防嬰幼兒過敏體質

終結過敏兒~敏銳的觀察及早期預防嬰幼兒過敏體質


過敏是許多人一生的痛,根據書田診所小兒科門診統計,約有六成以上一歲以內新生兒都有過敏的體質,而其父母親有過敏體質是造成的主因。臨床指出,媽媽有過敏體質,約有三成三的機會孩子會有過敏體質,若嬰兒期確定為過敏體質,又無透過飲食及生活習慣多加改善,過敏疾病通常會同時或先後合併發生。

據統計,嬰兒期確定診斷是食物過敏,將來有75%的機率會有過敏性的疾病,如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性鼻炎等。因此,為了避免過敏疾病慢性反覆困擾一生,及早發現,及早預防,乃是讓寶寶健康長大的不二法門。


如何預知過敏兒?陳永綺指出,如果發現嬰幼兒,喝奶粉經常拉肚子、腹脹或三個月大時還時常哭鬧不停,或額頭髮際、兩邊臉頰出現小疹子皮膚炎,或反覆的呼吸道感染,三個月大時還哭鬧不停,甚至到六個月大時,有氣喘發作的症狀,都是過敏發作的症兆。

高過敏嬰兒的危險群?陳永綺指出,出生時體重小於1500公克,或有呼吸窘迫、呼吸停止現象,及有過敏疾病家族史的小寶寶,都是高危險族群。且根據臨床顯示,男嬰較女嬰容易發生,男女嬰比為5:3。


引起過敏的因素為何?陳永綺說,引起先天性過敏的因素有二:(1)遺傳基因【家族史,過敏體質絕大多數取決於母系,媽媽有過敏體質,約有三成三的機會孩子會有過敏體質,若媽媽是且其中一個小孩也是,則再出生的小孩則有六成七的機會可能罹患】。(2)空氣污染【香煙及汽車與工業排放的廢氣都是造成過敏的因素,尤其是懷孕母親抽煙或嬰兒吸入二手煙會促使有過敏體質的嬰兒罹患早發性氣喘,通常一歲以內就有發作的症狀。】另外,食物是造成後天性過敏的主因。


食物過敏在嬰兒的發生率為何?陳永綺指出,食物引起的過敏,在新生兒的發生率大約是2-6%。通常是以牛乳蛋白的嬰兒配方奶粉引起最為常見。據統計,嬰兒期確定診斷是食物過敏,將來有75%的機率會有過敏性的疾病,如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性鼻炎等。

過敏體質嬰兒飲食上的選擇為何?陳永綺建議,媽媽在懷孕與哺乳期間作適度的低過敏飲食控制。寶寶出生後,建議以母乳為主要的第一選擇,至少餵食四到六個月。出生第一年的飲食也要以低過敏的食物為主,副食品的添加則需延後半年,或延至一歲以後才開始。如此,應可遏止過敏原活躍起來。


羊奶對過敏兒有幫助?陳永綺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文獻中有明確證明有預防效果。如果寶寶已經被確認是牛奶蛋白引起的食物過敏時,沒有經過特殊處理的羊奶與其他動物性製品也必須限制,因為同樣為動物性的乳製品有交叉的反應,對過敏的寶寶也會引起過敏。


最後,陳永綺醫師針對預防寶寶過敏的建議,寶寶一歲時抽血測E型免疫球蛋白值,80%可以診斷出來。減少接觸過敏原,副食品一歲以後才開始餵食,儘量延後上幼稚園。餵食以母乳為主要的第一選擇,但有過敏體質的媽咪,以低過敏食物為主,每天服用1500 mg的鈣元素,以補充沒有攝取牛奶的缺失,如此才能擁有健康的小寶寶。

掌握10訣竅 讓寶貝頭好壯壯

                   掌握10訣竅 讓寶貝頭好壯壯


編譯/鄧振梁

當嬰兒出生時,他們的心智還在發展的過程中,而腦部會因經驗的累積而十分快速發育,換言之,生命的頭幾年對腦部的發育極為重要。


新聞媒體StatePoint報導,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主席佩蘭(James M. Perrin)博士指出,父母投注心力餵養新生兒,為其後來的生長發育與腦部發育奠定基礎。他說,這意味著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可讓嬰幼兒感到他們的身心都受到保護。他提供了以下幾個營造健康、快樂育兒環境的小訣竅:

1、自嬰幼兒出生開始,父母要和他互動、回應他,觀察他回應你的臉部表情與動作等。當孩子逐漸長大,可以開始和他交談,等待他的回應,並用鼓勵性言語回答。

2、小孩沮喪時,要即時給予安慰、回應,即使是嬰幼兒,這是建立孩子自信、給予安全感的好方法。

3、從孩子出生第一天起,父母就要與小孩目光接觸,不管是在玩樂時,甚至進行換尿布等必要活動時。

4、當嬰孩微笑時,也要報以微笑!如果小孩以健康、正向的方式獲得你的注意,比較不會爭吵、哭鬧與啜泣。

5、跟隨嬰幼兒的目光,觀察吸引他們注意的東西是什麼?適當時機時,可以讓小孩探索那項物品。

6、父母應小心避免讓自己的臉部露出負面表情,因為小孩可能感受到這種感覺。

7、有些訊息是孩子要告訴父母「他們累了,需要休息」,例如:開始避免目光接觸、變得想睡覺與狂亂、咳嗽或是揉眼睛。

8、從反射言語與認知技巧解讀你的小孩,使他們建立動機、好奇心與記憶力,並刺激其語言發展。

9、小孩最好從人群中學習,而不是從電視前學習,讓他們隨意地玩耍,要比使用電子設備,更能促進腦部生長。透過非事先設計、建構式的遊戲,增進小孩學習創造力、解決問題與發展理性及動作技巧。

10、為確保小孩身體、心理的成長與行為、健康都是沒問題的,請定期造訪小兒科醫師,小孩的醫師是很好的資源。

寶寶睡眠有學問


寶寶睡眠有學問

嬰兒與母親/提供
  
俗話說:「一暝大一寸」,剛出生的寶寶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睡眠對寶寶生理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爸媽很關心的是──怎樣做才能讓寶寶「一覺到天亮」呢?除了要讓寶寶睡得「好」之外,影響一輩子的「頭型」問題也不能馬虎!究竟要仰睡還是趴睡?寶寶睡眠其實大有學問!
 
「一暝大一寸」 睡得好才會長得好
 
一般來說,健康的寶寶在出生後一個月內,每天會斷斷續續地、大約有16~20小時是在睡覺,其餘時間通常不是吃奶就是在哭鬧;因此,睡眠對新生兒而言,是佔最大比例的活動,對於寶寶的生長而言,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張通銘醫師表示,嬰幼兒的睡眠週期中,「動眼期睡眠」(REM sleep,又稱「快波睡眠」)所佔的比例較成年人為多,此時腦血流量會增加,腦部活動旺盛,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又稱為「腦的睡眠」。而嬰幼兒睡眠週期中的「非動眼期睡眠」(Non-REM sleep,又稱「慢波睡眠」),則是會使腦垂體增加分泌生長激素,促進身體生長和代謝,使體力得到恢復,所以又稱為「身體的睡眠」;因此,寶寶在睡眠時的生長速度比清醒時更快,所以俗話說:「一暝大一寸」不是沒有道理的喔!
 
六個月前的寶寶,其「動眼期睡眠」約佔睡眠週期一半以上;等到將近一歲時,寶寶的「非動眼期睡眠」所佔時間不變、「動眼期睡眠」則會遞減,總睡眠時數大約12小時。醫師表示,睡眠是寶寶一個重要的休息及恢復過程,並且同時幫助腦部及身體的發展,所以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和足夠的睡眠時間,對寶寶來說非常重要喔!
 
知識補給站──寶寶每日睡眠時間長短變化
 
出生1個月內:睡眠時間約為16~20小時。
1~3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4~16小時。
3~6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2~13小時。
6~12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0~12小時。
 
爸媽何時能夠擺脫熊貓眼?
 
寶寶出生後,許多父母最感頭痛的,想必就是寶寶半夜哭鬧、哄半天才睡著,搞得爸媽每天睡不飽!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嬰兒因為生理上的需要,時常會因為飢餓感而半夜醒來要喝奶,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必經過程;但是隨著寶寶年紀增長,生理變化會自然朝「白天清醒時數增多、夜晚睡眠時間拉長」的作息狀況發展。這樣的「晝夜作息」型態也與周遭的光線和寶寶的視網膜發展有關;當寶寶的視網膜發展逐漸成熟時,眼球所接收到的晝夜變化會影響腦中的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身體會逐漸形成「生理時鐘」,產生日夜作息的時間感。因此,寶寶睡眠環境的光線調整也是影響寶寶睡眠作息的重要因素。基本上,一般的寶寶在大約六個月左右就可以形成「白天活動、夜晚睡眠」的作息型態了。
 
除了生理上的飢餓感會使寶寶睡眠中斷之外,寶寶的健康狀況和身體舒適感也會影響到睡眠的品質。若是寶寶半夜一直哭鬧、並且不是飢餓的問題時,爸媽就要進一步看看,是不是因為健康問題(例如:感冒、腸絞痛、便秘…),必要時須帶孩子就醫。
 
寶寶半夜哭鬧原因之一:腸絞痛
 
寶寶腸壁的神經發育不成熟,易造成腸道蠕動不規則,容易蠕動過快,而導致痙攣疼痛。另外,喝配方奶的寶寶有可能會因為對奶粉中的蛋白質過敏,或者乳糖耐受不良,導致易脹氣而疼痛。
 
6大撇步 讓寶寶一夜好眠
 
一、舒適安靜的臥室:為了讓寶寶容易進入夢鄉,安靜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此外,寶寶房間的顏色最好是採柔和的色系,可有助於穩定寶寶睡前的情緒。雖然6個月內的寶寶由於視覺尚未發育完全,會較喜歡顏色鮮艷、對比強烈的東西,但這樣的玩具適合寶寶清醒時候玩;若是睡眠環境,建議以柔和色系的床具、玩具來佈置,會比較有助於寶寶睡眠。
 
二、安全第一:許多父母都很喜歡幫寶寶佈置一個溫馨夢幻的房間,但醫師提醒,最重要的還是安全問題,例如:嬰兒床的護欄要夠高,以免寶寶不慎摔落;還有不要在寶寶的床上堆滿玩具或衣物,要讓寶寶有足夠寬敞的睡覺空間,以防止窒息或壓到身體。
 
三、注意光線:前文中有提到光線會影響腦中松果體的運作,進而影響身體的「晝夜節律」;因此,建議晚上就寢時,家長最好能讓寶寶關燈睡覺,或頂多開個小夜燈,讓寶寶的生理時鐘可以建立正常的日夜作息。
 
四、建立固定的「睡前情境」:這包括時間和型態兩方面。時間上,因為一歲以內的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很長(大約10~12小時),加上若要配合爸媽早上可能七點左右會起床,醫師建議爸媽最好讓寶寶在九點左右就能準備就寢,才能夠有足夠的睡眠休息時間,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準時」,儘量讓寶寶能按時睡眠。型態上,可以在睡前固定幫寶寶按摩、哼一首兒歌、講一個故事,或放一段柔和的音樂等,這種固定的睡前情境,將有助於寶寶的身心安靜放鬆下來,更容易進入夢鄉。
 
五、白天增加寶寶活動量:醫師建議寶寶的午睡時間不要太長,且傍晚時候可以增加寶寶的活動量,晚上才不致晚睡或半夜醒來。
 
六、小嬰兒睡前吃飽:比較小的寶寶,因為比較容易因為飢餓而醒來,因此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在晚上十一點左右給寶寶餵奶,可有助於集中寶寶的睡眠,讓寶寶能一覺到天亮。
 
為寶寶選張好床~ 嬰兒床選購10要點:
 
1、床架結構必須牢固,且護欄要固定,以免禁不住寶寶攀爬而斷落。
2、護欄之間的距離不可過寬,以免寶寶將頭伸出。
3、護欄的高度以高出床墊50公分為宜;當寶寶開始會坐時,建議將床板調低,以免寶寶不慎墜落。
4、附有輪子的嬰兒床,需注意是否裝有「制動裝置」,較為安全。
5、床組最好不要有小五金或其他小零件,以免寶寶不慎吞入。
6、由於寶寶喜歡啃咬物品,床組應使用無鉛噴漆,以免寶寶鉛中毒。
7、床墊要與床架緊緊密合,以防寶寶手伸進去不慎受傷。
8、嬰兒床的表面不要有貼紙,以免寶寶將它撕下吞入。
9、調整高低的卡鎖必須具有防範兒童的固定卡鎖機能,以免寶寶自行調整。
10、不要有多餘繩子,以防寶寶拉扯發生危險。
(資料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仰睡」好?還是「趴睡」好? 
 
目前醫界對於贊成嬰幼兒仰睡或趴睡,尚未達成共識,因此醫師先暫且提供兩者優缺點,給家長參考。
 
仰睡:

優點
缺點
1、可以使全身肌肉放鬆,對心、肺、胃腸和膀胱等全身臟器最不易造成壓迫。
2、降低嬰兒猝死症的機率(註:「嬰兒猝死症」的定義是嬰幼兒突然死亡,且由病史及死後各種檢驗無法查出死因)。雖然現有的資料仍不能確定趴睡真的會造成嬰兒猝死,但自從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們讓嬰兒由趴睡改為仰睡或側睡後,猝死症的發生率已有顯著下降。
1、可能會使已經放鬆的舌根後墜,並阻塞呼吸道。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成人熟睡後打呼嚕,就是氣流沖破阻塞的呼吸道而震動所發出的響聲,有些新生兒也會有這種現象(軟喉症患童)。此外,這種仰臥姿勢也可能使新生兒出現呼吸費力的狀況。
2、新生兒的胃是水平,喝奶時進入胃的空氣要排出來(打呃)往往會溢奶,若此時新生兒仰臥是很危險的,因為很有可能奶汁會嗆入氣管而造成窒息;或是溢奶時,又將奶汁吸入變成吸入性肺炎。因此,在餵奶後,絕對不適宜讓新生兒立即採仰臥。
3、頭型後側容易睡扁。

趴睡:

優點
缺點
1、讓寶寶較有安全感(尤其是新生兒),較容易入睡。因為嬰兒大腦並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小的刺激都容易引起嬰兒的原始驚嚇反應;採趴睡可使寶寶較快安定下來。
2、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大力提倡新生兒趴睡,理由是採取這種姿勢可以增加新生兒頭、頸及四肢的活動;此外,輕微的內臟壓迫能增進心肺等器官活躍,據統計身體生長速度大大超過一般新生兒。
3、可以防止因嘔吐、嗆到時引起的肺炎甚至窒息,而且能消除脹氣。
4、頭型較為圓凸。
1、尚不會轉頭及翻身的新生兒,可能會因為被褥堵塞口鼻而引起窒息。

雖然仰睡、趴睡各有利弊,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寶寶睡眠時的安全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張通銘醫師表示,剛出生的新生兒頭一個月內,可先以仰睡為主,等到二至三個月大以後,頸部肌肉較成熟後,才改採趴睡,會較有安全感,並可減少寶寶的過度驚嚇反應;若擔心窒息意外,可選用透氣枕,提高寶寶睡眠時的安全性,當然也要注意不要給寶寶蓋太厚的被子。家長也可讓寶寶採取「側睡」─用毛巾或小被子墊在寶寶的前面和背部。另外,家長一定要注意的是,餵奶後記得拍背讓寶寶打嗝,要讓寶寶先「右側躺」(因為胃靠左邊,右側睡較有助於消化),千萬不要馬上給寶寶仰躺,以免寶寶溢奶發生意外喔!
 
注意睡姿 別讓寶寶頭型走樣
 
許多父母常有寶寶頭型「睡歪」的煩惱,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有個漂亮的頭型呢?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外科張北葉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寶寶在出生時頭型都是好的,只有大約4.8%的嬰兒在出生時有異常之頭型。為了能順利通過產道,寶寶在出生時頭骨是柔軟的,等到出生之後頭骨才開始硬化,以保護腦部組織;因此,寶寶出生後的數個月內,可說是塑造寶寶頭型的黃金關鍵期。
 
既然大多數的寶寶出生時的頭型都是好的,為什麼幾個月後頭型就走樣了呢?張北葉醫師表示,因為東方人的體型較小,寶寶為了適應在母體內的活動空間,在母體中可能就已經習慣了某種特定姿勢,以至於出生後就會習慣某種睡姿,若是家長沒有特別注意、調整寶寶的睡姿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寶寶的頭型很容易就睡走樣了,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臉型不對稱。
 
若想讓寶寶有漂亮的頭型,張北葉醫師表示,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每天給寶寶換不同的睡姿;只不過通常很難做到。這是因為寶寶既然在母體內已習慣某種姿勢,當父母想要刻意矯正寶寶的睡姿時,寶寶往往會哭鬧不停,很多父母可能就會「屈服」於寶寶的哭聲,又讓寶寶照他喜歡的姿勢睡覺。雖然有的父母會嘗試在寶寶熟睡時,調整寶寶的睡姿,但是當寶寶脖子逐漸變硬、可以轉頭時,寶寶往往又轉回到他習慣的姿勢。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父母覺得很難調整寶寶頭型的原因。
 
張北葉醫師表示,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大約每17個寶寶,就有1個出現頭型睡歪的問題;若家長覺得寶寶的頭型開始走樣,又無法靠自己的方式調整寶寶頭型的話,醫師建議可以考慮為寶寶量身訂作「頭盔」來矯正寶寶頭型。利用頭盔矯正頭型的最佳時機,是在寶寶4~12個月左右;年紀愈小愈容易矯正。使用頭盔最重要的要訣是「決心」,若是一天中戴頭盔的時間不足8小時,就和沒戴一樣,是沒有效果的。
 
頭盔怎麼做?
 
製作頭盔的原理很簡單,主要是透過頭型比對,分析出頭型凹凸區域,凸區域是要抑制生長的部分,凹區域要是促進其生長部分;再依據此凹凸區域資料,進行客製化矯正頭盔的設計與製作。
 
張通銘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
經歷:台中榮總小兒神經專科醫師,竹東榮民醫院小兒科主任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張北葉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臺大醫院外科及小兒外科住院醫師、馬偕醫院小兒外科主

治醫師及主任
現任: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外科部主任


原文網址: 寶寶睡眠有學問 | 嬰兒與母親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5-4-3703#ixzz3DSYJkVEd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寶寶的粗細動作發展

寶寶的粗細動作發展
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林慧芬   
前言
   嬰兒從呱呱墜地到一歲左右開始邁出他人生的第一步,從雙手無意義地揮動到能以指尖精確地拿起一粒葡萄乾,其變化常令父母驚訝不已,會感覺到小嬰兒一直在變化且週週不一樣。
    一歲前的動作發展是日後許多動作技巧的基礎,我們常以動作「里程碑」看小嬰兒的動作發展。最常見的一句諺語「七坐八爬」道出了老祖宗對小嬰兒大動作發展的觀察。通常大動作發展是由頭部控制開始,然後陸續發展出翻身、坐、爬、站、走……等。
粗動作發展
頭部控制:
    一般將二~三個月小嬰兒抱直立時,嬰兒的頭就可以自行轉來轉去到處看,由躺姿嬰兒手起來時,剛開始嬰兒的頭會垂在後面,至三個月時嬰兒的頭慢慢可以與身體成一直線,五~六個月大時嬰兒的頭可以擡起,還可以自己用手將自己往上拉想要坐起來。如果將剛出生的嬰兒放成趴的姿勢,通常會是全身蜷曲在一起,頭偶爾可以擡一下子,或轉到一邊。等到六~十二週大時,小嬰兒趴著時頭可擡約四十五度左右,到十二~十四週大時則可以擡到九○度。
仰臥姿勢的發展:
   新生兒平躺時,四肢彎曲,頭常呈偏一邊的不對稱姿勢為主。四肢會自發性的隨意揮動,漸漸的動作增多且複雜,比剛出生時反射動作複雜許多,且越來越有目的性,例如伸手到嘴邊的動作一天比一天熟練。小嬰兒三~六個月躺著時兩腳會交替踢直動作,兩手會在胸前互碰。六~九個月嬰兒的頭會擡離地面且手會抓自己的腳玩。
翻身:
   小嬰兒剛開始翻身只會翻一半,通常先會由側躺翻到仰臥,六個月大時通常會自己由仰臥到趴或由趴到仰臥,翻身自如。
坐立:
   在四~五個月前的小嬰兒,如果抱成坐姿時,身體多還不太會挺直,在八週大時頭可以保持直立,直到十六週時,身體才可以稍微挺直。五個月左右可以自己的手撐著坐,七個月可以放手坐,九~十二個月會越坐越穩,可以由躺姿自己坐起來也會身體向前後左右取物再回來而不倒。
趴與爬:
   三個月大的嬰兒趴著時,頭可以抬九○度,且可以用手肘撐著上半身,六個月趴著時手可伸直,只有肚子貼地,手腳都離地。小嬰兒剛開始只會原地打轉,到八個月慢慢地會出現向前爬的動作,十個月時可以肚子離地爬。
站與走:
   六~七個月大後寶寶扶著站,腳才可以支撐大部分體重。九個月可以扶家具站,也會攀著大人或家具站起來,在九~十二個月之間,漸漸越站越穩,並開始出現扶家具側移,也喜歡被牽著手到處走,起初需要牽著兩隻手,慢慢地牽一手也可以走得很好,一般一歲到一歲三個月左右,寶寶可以放手站與走。
   寶寶剛開始學會走時,速度還無法控制得很好,走路時雙腳張得很開,手也會常常高高舉起,漸漸地走路時兩腳打開約與肩同寬,平衡度更好,手舉的高度可越來越低,速度與方向控制也越來越熟練。
    等寶寶走路姿勢較穩定後漸漸可以蹲下來玩,也可自己從地上站起來。直到兩歲左右,寶寶走的技巧已可非常熟練,且開始發展出跑與跳的動作。另外,寶寶也會對上下樓梯很感興趣,剛開始時需要給予較多扶持,兩步一階上下樓梯,幾個月後漸漸會一步一階上下樓,一般兒童在接近三歲時大多可以不用旁人扶持而自行一步一階上下樓梯,且通常上樓梯技巧比下樓梯先學會。
精細動作
    發展寶寶精細動作的發展需要有大動作能力為基礎,並且要有正常的知覺發展與認知功能配合。寶寶在二~三個月大時,雙手多無目的隨意揮動,三~六個月時剛開始會握著搖鈴與搖動搖鈴,並會注意到外界事物,開始嘗試想伸手去碰觸物品,漸漸地可越抓越準,並且開始操弄玩具,例如翻轉、換手、撥弄……等。
    等寶寶坐的能力發展出來,且視力越來越好,在六個月開始會想抓小東西,剛開始是用手指「耙」,到九個月時會發現寶寶可以用拇指與食指捏起小饅頭吃,或精細到可以抓起地上的一根毛髮。直到一歲時,寶寶已會將小物品放到杯子或其它容器內。
    與大動作發展相同,家長也可以藉由「兒童健康手冊」中的發展診察項目來對照自己孩子的發展是否落在正常範圍內。表一提供一些居家簡單可行的參考方法作為觀察孩子精細動作發展的指標,需提醒者為:此乃參考指標,並非絕對標準,如有任何疑慮仍需請較小兒專科醫師或進一步檢查。
 表一:幼兒精細動作發展進程(參考指標)
寶寶年紀幼兒精細動作發展進程
一個月
會反射性抓住放入手中之物品。
二個月
眼睛隨物品移動可轉動90°以上。
三個月
雙手可移在胸前接觸。
四個月
可將用手抓住的物品送入嘴巴。
五個月
兩手均可抓緊小物品。
六個月
會敲打玩具。
七個月
坐著時手會各拿一塊物品,並可將物品換手。
八個月
手會像耙子一樣抓東西。
九個月
以拇指合併四指抓取物品,以食指碰觸或推東西。
十個月
拍手,敲打物品。
十一個月
會把小東西放入杯子或容器中。
滿一歲
以拇指和食指尖拿東西。
一歲半
自動拿筆亂塗,仿照別人從瓶子裡倒出東西。
滿二歲
會接球,會模仿畫橫線,可一頁一頁地翻薄書。
兩歲半
疊高八塊積木,模仿畫直線不偏離30°。
滿三歲
模仿畫圓形,學習用小剪刀、但仍不會剪弧線。
滿四歲
模仿畫十字架。
滿五歲
模仿畫方形,模仿畫三角形。
滿六歲
模仿畫菱形。
          
如何促進幼兒動作發展
    為人父母者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坊間也有許多促進幼兒動作發展的書籍與影視產品。事實上,給予寶寶充分、合宜的陪伴與照顧,並輔以適量的活動與刺激,相信寶寶必可發展得聰慧健康,以下謹提供幾項促進幼兒動作發展要點。
  1. 照顧者瞭解寶寶的發展:照顧者應先對嬰幼兒發展的順序有初步的認識,藉此留心觀察寶寶的發展,寶寶發展各有不同,有些會跳躍某些階段,照顧者可適時多加訓練各個階段應有的發展並引導至下一階段。
  2. 環境安全合宜:布置一個安全合宜的環境,有利寶寶發展。
  3. 利用各種知覺誘發寶寶與外界接觸探索的動機:寶寶一直在利用各種知覺與外界互動,也漸漸發展出各項能力。所以照顧者可利用看(視覺)、聽(聽覺)、觸摸(觸覺)、頭部與空間關係(前庭系統)及動作……等以誘發與外界接觸探索的動機,加上適當的環境或活動安排以利不斷練習、建立動作技巧。例如:寶寶趴著時可以在前面跟他講話或給予玩具誘發他擡頭起來看,可以訓練頭部控制及頸部軀幹伸直的力量。當身體可以用手撐得比較高時,前面放寶寶感興趣的玩具可以誘導寶寶伸出一隻手玩,玩具再放遠一點,可以誘發寶寶爬的動作。
  4. 動作技巧訓練:姿勢與平衡控制的發展也要循序漸進。通常會先維持姿勢,然後學著重心轉移,動作範圍越來越大,然後出現移動的動作,接著技巧逐漸熟練。例如:在練習肚子離地爬時,小寶寶要先會維持四足跪姿,照顧者可以協助把肚子托起來,再慢慢放開,讓寶寶學著自己撐住。如果撐得很好,可以在寶寶坐著時,給予玩具在前方伸手碰不到處,再協助寶寶的手向前撐,身體向前變成四足跪姿。再來寶寶會開始嘗試採四足跪姿並前後搖晃他的身體。當寶寶覺得越來越有信心,會開始想要伸出一手或一腳,也就開始學爬了,此時大人可以協助他移動手腳。
  5. 常用訓練方式:
 (1)翻身訓練:大人可以協助將寶寶的一手或一腳拉向對側,帶動翻身動作,讓寶寶配合作出動作。
 (2)趴的運動:用浴巾捲成圓筒狀墊在寶寶胸下,可以幫助寶寶以手撐起身體。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趴在大人大腿上,練習四足跪姿。
(3)坐的訓練:讓寶寶採坐姿,四周用枕頭或凉被圍起作為保護,讓寶寶學習自己練坐。倘遇抱坐在大人大腿上,可給予前後左右輕微的搖晃,讓寶寶學習維持平衡,剛開始大人手抱(扶持寶寶背脊)的位置較高,隨著寶寶越坐越挺,扶的位置可以漸漸向下移,最後可僅輕扶骨盆或大腿。搖晃的幅度與速度視寶寶的能力,要在寶寶可以維持不倒與作出反應的範圍內,逐漸增加。
(4)站之訓練:利用矮几等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物品,讓寶寶有機會練習站著玩。大人扶寶寶站立時,可以慢慢左右搖晃,助其練習維持平衡,或讓寶寶作出左右或向前跨步動作,誘發站立平衡反應。 貼心小叮嚀: 利用棉被或被單的遊戲:由兩個大人拉開被單成吊床狀,讓寶寶在中先左右翻滾或左右搖動,可配合唱歌或數數,既有觸覺訓練又可促進親子情感。
 (5)觸覺訓練 : 讓寶寶側滾翻或利用被單、棉被,讓兒童的身體左右籓滾。藉這刺激的體驗,可喚起其觸感覺,在提升其身體意識上是極為重要的方法。
(6) 學步推車:學步推車可以協助寶寶練習推著行走;但使用螃蟹車無助於寶寶早些學會走路,且使用螃蟹車之平衡方式與一般走路不同,所以除非特殊狀況,通常不建議使用。
結語
    每個人都是很特別、獨一無二的,因此寶寶發展粗細動作的進程也不一樣,父母不必操之過急。謹提醒父母或照顧者,以細心與耐心陪伴寶寶,並利用本文所提供之訓練方式協助或引導寶寶,幫助他們將每一項粗細動作都發展良好,即是為寶寶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滑世代”的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英童玩平板 比繫鞋帶厲害

「滑世代」年齡下降 每天緊盯逾2.5小時



「滑世代」孩童操作平板電腦相當熟練。 資料照片

英國
【李寧怡╱綜合報導】「滑世代」年齡層下降,英國一項調查發現,在2至4歲幼兒中就有3分之1有自己的平板電腦,11至13歲孩童中有平板電腦者近半數。全英2至16歲孩童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的能力,甚至超過繫鞋帶、閱讀等基本技能。
英國眼鏡商Lenstore針對全英2千名家有2至16歲孩童的家長,調查子女使用電子裝置情形,及可自信從事各項活動的能力。結果發現,英國孩童對於操作平板電腦與手機的能力,超過游泳、繫鞋帶甚至閱讀,只略遜於騎單車。
調查也發現,2至4歲幼兒中平均每天盯平板、手機等數位裝置達2小時35分;8至10歲孩童增至3小時50分,14至16歲青少年高達4小時50分。 


可從教育軟體獲益

雖有3分之1家長擔心孩子使用數位裝置時間太長會影響視力或產生行為問題,但有教育專家稱,讓孩子提早接觸手機或平板電腦,可從教育軟體中獲益。有家長對「繫鞋帶」能力被用於評比嗤之以鼻,因現在童鞋已鮮少用鞋帶。
身為家長的程式設計師凱利對此研究不以為然,他認為孩子還在成長,有各種可能,「我的小孩剛做出人生第一個動畫檔,但還不太會寫名字,我不就此認為他以後都學不會。」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段慧瑩指,家長常為省麻煩丟平板給小孩玩,但這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而繫鞋帶則牽涉到眼、腦、四肢動作協調等多面向議題。 

「家長少當低頭族」

段慧瑩說,只會玩電腦的小孩溝通技巧會變差。與其禁止孩子玩平板,家長應「言教不如身教」,少當低頭族。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看看我,聽聽我 - 嬰幼兒的聽覺與視覺發展


看看我,聽聽我 - 嬰幼兒的聽覺與視覺發展

在聽覺方面,胎兒時其實對聲音已有反應和記憶,根據研究顯示,外界的聲音可能改變胎動和脈搏,對父母的聲音也有記憶。北卡羅萊納大學曾做過以下的實驗:請十六位孕婦每天唸2回同樣的故事,等這十六位嬰兒出生後,將他們一字排開並讓他們吸奶瓶,再一一請出十六位媽媽唸故事時,發現有13位嬰兒在自己的媽媽唸故事時,會停下吸奶瓶的動作,證明了他們又聽到還在子宮內時所熟悉媽媽的音調。
  至於嬰兒出生後,何時開始有聽覺?每個人個別差異甚大,有些小嬰兒在24小時左右即出現,有些則延至一星期,不過平均約在第三天至七天。滿月後,嬰兒就開始對周圍的聲音有反應。到二個月時聽力便相當進步,嬰兒睡醒時,母親可跟他說話、唱歌、彈奏節奏明顯的樂器,和小嬰兒玩些能帶給他快樂的活動。三個月大以後就開始利用優美的旋律來刺激嬰兒聽覺的發展。此外,父母親可配合照顧嬰兒的日常活動或實物跟嬰兒說話,以幫助智力及語言的發展。
  聽覺的發展的過程並不是只有聽到聲音這麼簡單,而是牽涉到認知發展的重要過程,向辨識聲音來源、大小、種類、音色、音的高低和頻率等,都需要寶寶有足夠的認知能力才能達成。

以下是不同年齡對外界聲音可能有反應:

  1. 約三個月大時,寶寶對父母的叫聲開始有了表情的變化,會想轉頭或是移動觀看聲音來源。
  2. 五個月時寶寶開始可以分辨出父親與母親的聲音。
  3. 六個月時會對人們唱歌或講話的聲音產生興趣而一直注視;別人叫其名字時會知道是在叫自己。
  4. 九個月時可聽到較遠的聲音。
  5. 十到十一個月,父母如果放輕快的音樂給寶寶聽,此時已會站立的寶寶會隨著音樂上下晃動。
  6. 十二到十五個月時,寶寶已聽懂「坐」、「來」等簡單的命令和指示,也嘗試發出簡單的單字表達自己的意思。
  7. 一歲半到兩歲時已經較會二三個字的詞語,也會跟著電視廣告哼哼音樂。

嬰幼兒的視覺發展

  出生頭二個月,嬰兒的眼睛外表雖與成人無異,但視力似未發展完全。在出生時,他雖可以看到光及一些簡單的圖案,但在他眼前20公分以外的任何東西,他是模糊不清的,因此,當媽媽抱著嬰兒時,臉部離他的眼睛不要超過20公分,這樣他才能認清母親的臉。嬰兒原先只對2度空間(平面)的圖形有反應,但到了14週左右,他開始有較佳的深度視覺,開始注意東西的構造和深度了。小孩的記憶機能此時也開始出現,新鮮的東西比他過去所熟悉的東西已更能引他的注意力,他會注視物體,想伸手去觸摸或抓住它們。
  在視覺方面,人從一出生開始就對光現有反應,視覺的發展和聽覺一樣都是認知發展的過程,也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有成熟的辨識能力。
  出生十五天左右就具有辨別顏色的能力,剛出生的寶寶其雙眼眼珠無法一起固視物體,六個月大時才較能固視地看東西。五到六個月時,除了較大的物品外,也會看到像釦子般的小東西。七、八個月時不單只憑觸覺認人,而且會以看的方式辨識;九到十個月時會用手去抓小東西;十一、十二個月時可追視物品和人;十三到十六個月時看圖畫書時會用手指出上面的圖案,也可能稍微會配合著圖案說出其內容。但一般要兩歲時模仿畫圓才會畫的比較好。
  視力方面,出生時只有光覺和眼前手動,兩個月時只有0.01;半歲時是0.04到0.08;一歲時有0.2到0.25;兩歲已有遠近高低等空間距離的判斷能力,但還不太完整,動作仍很笨拙且不協調。幼兒的視力要到四歲時才能達到1.0,十二、十三歲時才能達到最佳視力。

如何幫助嬰兒的視力發展


  1. 經常變換嬰兒床的位置,或嬰兒睡在床裡的位置,藉著不同位置的轉變,使他可以感覺到不同方向來的光線。
  2. 晚上睡覺時,不要把燈光都熄掉,最好臥室內留盞小夜燈,使得嬰兒晚上醒來時,眼睛可以得到額外的練習。
  3. 在餵奶或換尿布時,不要總是抱或站在嬰兒同一邊,最好讓他能均衡使用兩隻眼睛。
  4. 在嬰兒眼前20公分的距離內,掛一些會晃動的東西,例如擺動的玩具。
  5. 嬰兒睡醒時,可以抱著他在房間內走動,指著房內不同的東西給他看,並以言語告訴他物品的名稱,如此可輔助視覺。
  6. 三個月以上的嬰兒,可讓他趴著玩一段時間,此時他會自己抬頭,或用將手胸部撐離床面,轉頭張望,而看到更多的東西。
  7. 在嬰兒面前,放一面邊緣平滑且不易摔破的鏡子,讓他看到自己在鏡中的影像,通常他們的反應是「相看兩不厭」。
  8. 動眼運動,用一個球在他眼前前後來回滾動。
  9. 當小孩會說話以後,在與其講話時,可指出他周圍東西的名稱:例如牛奶瓶,布娃娃,玩具狗..等。 

0-12個月寶寶的情緒發展~爸比媽咪看過來....


☆ 0~4個月的嬰兒
1. 從出生開始,情緒是件很自然的事且無法控制的。
2. 幾周之內,寶寶會笑了,且開始模仿你,這就代表他已經在接收你的情感型態。
3. 寶寶會用哭來表現出他的不舒服或疲倦,當他開心或興奮時會微笑、發出咯咯地笑聲、自言自語。
4. 寶寶也開始能清醒久一點、有意識地笑,也可以做出簡單但卻很重要的連結:我哭就會被抱起來。他知道用哭及臉部表情可以獲得你的反應及滿足他的需求。
5. 記住!寶寶的哭泣僅代表他在表現他的情緒及需求。他只是想告訴你「我需要你的幫助,因為我太小了所以我沒辦法幫我自己做」。對新手爸媽而言,難以了解各種哭聲代表的意義,特別是在剛出生6~8周內這種感覺特別強烈。但只要幾周的時間,你便能很快地能分辨什麼是飢餓的哭、什麼是無聊的哭、什麼是太累的哭、什麼是生病的哭。如果你也傾聽寶寶的肢體語言你就會很了解這些差異。
6. 寶寶一項很重要的情緒技能 - 自我安慰 -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你如何回應寶寶的哭泣。研究指出父母完全了解孩子的各種哭聲且適當地回應,寶寶將較順利地轉換到「不哭的溝通」,這通常發生在12~18周。屆時多數的寶寶皆能安定下來且不會整天都在哭泣,他們也能更加被了解及安撫。

☆ 4~8個月的嬰兒
1. 寶寶開始會認人、認地方、認東西,跟他所生存的環境能更加有所互動,甚至很享受有其他小孩的陪伴。
2. 這年齡層的孩子通常快樂愉悅多過於傷心流淚。你可以感覺得到他開始用他的臉部表情及聲音來與人溝通他的情緒,而並非使用哭泣。
3. 寶寶的情感生活也更加複雜了。有些寶寶開始會用一些簡單的訊息來表達出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要入睡前會自言自語一番、吸吸奶嘴或擁著心愛的毯子或玩偶直到他睡著。這代表他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安撫且讓自己平靜下來。
4. 上述這種情況通常發生於脾氣較好的孩子身上,但他們也正在學習其他的情緒技巧如自我安慰。
5. 即使寶寶現在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他是很容易被安撫的,看你一眼或聽你的聲音就足夠讓他平靜下來。
6. 寶寶可能會因為在同一個位置或地方太久而感到無聊而哭泣,也會因為玩具被拿走或從這個位置移到另一個位置而感到憤怒。
7. 寶寶也會隨著月齡漸大而更加頑強。
8. 六個月大的孩子可能會尖叫,會握拳到他的胸口。他也學會控制他人的能力,如會利用大人的同情來吸引注意,會知道哪個人會因為他哭泣而把他抱起來。
9. 開始對食物、活動及人有偏好。
10. 開始模仿你說話,不只聲音還有音調。
11. 不喜歡在被受限制的空間裡,有可能會害怕被綁在嬰兒推車上或高腳椅上。
12. 對其他嬰兒有高度興趣,即使實際上他不喜歡與他們玩在一起。
13. 取決於每個寶寶有不同的性情,他可能會對較活潑的孩子或陌生人產生畏懼。他會藉由把頭靠在你的肩上甚至哭泣來告訴你快帶他離開這裡。


☆ 8~12個月的嬰兒
1. 月齡8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感覺得更多、了解得更多,但仍缺乏溝通能力。但假如你仔細觀察將會看見那些細微的改變以及每天正負兩面的情緒起起浮浮著。
2. 你叫他過來時,小孩會轉過頭來就像在對你說怎麼了?
3. 他對自己有新的認識,他很喜歡照鏡子,會對著鏡子微笑、拍打或親鏡中的自己。
4. 寶寶跟媽媽及其他較常照顧他的人更加親密,但有可能卻更加怕生。
5. 已經知道小孩與大人的差別了。
6. 善於模仿。
7. 記憶力大增,會記得在他生活中出現過各式各樣不同的人,還有你唸給他聽過的書。但也因為如此,如果你突然改變他原先的規律作息,他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
8. 有些小孩會感到沮喪,因為他們的溝通技巧遠遠落後於心智的發展。
9. 他們變得更加好鬥、有自殘的傾向,比如會撞牆。
10. 假哭也是常有的事,還有一些你不想鼓勵的事會發生。
11. 寶寶現在的情感生活更為豐富,但寶寶還不了解如何處理挫折、如何自我安慰、如何與他人分享及任何逐漸發展的情緒能力。當父母的必須要主動教導他們。有些父母等到壞習慣(如:習慣性亂發脾氣)養成了才要糾正,這就很難了。父母會讓步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這就是意外教養的開始。
12. 寶寶會把你的反應與他的動作很快地產生連結。比如,你試著讓你1歲大的小孩洗手,當你引導他到水槽旁時他開始大哭了起來,如果你說那今天先不要洗手,也許當下不會有所連結,但有朝一日當你在超級市場的收銀台前準備付款時,小孩為了買到糖果會開始哭,如果他發現沒有用時,會哭得更大聲直到你同情他為止。
13. 幫助寶寶發展情緒能力跟鼓勵他初次爬爬或第一次開口說話一樣地重要。如何回應寶寶的哭泣及其他情緒將決定他未來在學走路時會有怎樣的情緒。但千萬不要在壞習慣已養成後才要做。記住,你有這個念頭時就要堅持下去,不要讓壞習慣先形成。先了解你的小孩再去找出適合他需求的方法做調整。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GYMBO分享篇] 決定未來的10種人~將個人特質發光發亮!!!


[GYMBO分享篇]《決定未來的10種人》好書介紹

  決定未來的10種人,並不見得是最有能力的人。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人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這決定未來的10種人分別是:觀察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家」、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的「實驗家」、探索其他產業和文化的「異花授粉者」、克服障礙的「跨欄運動員」、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的「共同合作人」、激發才氣和創造力的「導演」、設計出消費體驗的「體驗建築師」、打造舞台,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舞台設計師」、透過生動故事和大家溝通的「說故事的人」,以及不只是服務客戶還會照顧客戶的「看護人」。這是一本談人的書,更具體地說,本書所要討論的是在創業前線上,實際擔任執行工作的無名英雄,以及夜以繼日,不斷創新的個人和團隊──亦即人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為什麼將決定未來。
  《經濟學人》宣稱:「創新是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單一因素。」本書作者係世界首屈一指的創意實業家,也是一個宣揚創意主張的傳道者。由他所勾畫出的「決定未來的10種人」所組成的夢幻團隊,不僅將改變各大產業的規畫藍圖,在這些人將創意做最最極致的發揮的同時,也將激勵讀者,讓自己身處決定未來的10種人的行列。
作者簡介
湯姆.凱利 Tom Kelley
  IDEO總經理。IDEO是全球頂尖的設計諮詢公司,以產品發展及創新見長。湯姆和IDEO創辦人──也是他的哥哥大衛.凱利(David Kelley)聯手經營,他們從只有二十名設計師的小公司做起,一路成長到擁有三百名員工的超人氣企業。作為一位知名的演講人,湯姆指導眾多的企業聽眾運用創新來改造企業的文化和策略思維。現居住於矽谷。曾著有暢銷書《IDEA物語》(The Art of Innovation)。
[作者自序]
連環創新的成就
  Google已經是全世界搜尋引擎的領導廠商,他們正以極快的腳步進行創新,每個月不是推出一項新服務功能,就有一件併購案——從搜尋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稀有書籍、流覽全球任何地點的空照圖、到掃描昨晚電視節目的副本。在Google還沒推出桌面搜尋(Desktop Search)之前,我認為該公司不過是一家提供網路搜尋服務的公司。現在他們讓我相信,我也可以用他們的搜尋引擎尋找我自己的資料。
  當然,連環快速創新的公司並不是只有Google一家而已。在各行各業裡有不少的公司都以連環創新聞名。謹列出我腦中最喜歡的幾家企業如下。
  ○戈爾公司(W. L. Gore & Associates),以透氣的戈爾特斯(Gore-Tex)纖維聞名,他們不只是生產神奇的透氣產品而已——各式各樣的東西,從吉他弦到人造血管——該公司還以平等主義及團隊組織聞名。戈爾公司避開了老闆和工作說明,營造出歡迎創意的環境,產生了一連串的靈活創新。最近,戈爾公司被稱為「全美最創新的公司」,而且名列德國、義大利、美國、和英國最佳工作環境的企業。
  ○吉列公司(Gillette)多年來以感應刀(Sensor)和鋒速三(Mach III)等一系列更好、更新的刮鬍刀系統,取得了可觀的市場佔有率。該公司並不因既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最近更傾全力把可觀的資源投入到更具野心的計劃:M3動力刮鬍刀。吉列公司這一路上已經發展出連續創新的文化,永遠比競爭者快一步。
  ○德國有一家很特別的零售商,叫詩國公司(Tchibo),這家公司成立於一九五○年代,剛開始時,還只是一家單純的咖啡店,但如今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大家心目中國際級的零售商。詩國有一點像是星巴克(Starbucks)碰上布魯克史東(Brookstone),融合了便利咖啡店和各式各樣的流行商品。該公司的成功公式,有一部分是「每週推出一個新體驗」:針對全新的商品線(各式各樣的商品,從腳踏車到女性內衣),在短短的七天之內,大量進貨,並完成銷售工作。例如 ,詩國公司的報告上說,在他們推出望遠鏡特賣的那一週,其門市所賣出去的望遠鏡,比整個德國在前一年所銷售的望遠鏡還多。該公司每年仍持續引進全新貨種五十二次,並且在歐洲創下驚人的業績。
人性化接觸
  《決定未來的10種人》是一本以人性臉譜來探討創新的書。書中所談的是大企業裡的個人和團隊如何進行創新。因為所有偉大的行動,最終還是要由人來執行。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立足點,以及一具夠長的槓桿,我就能移動全世界。」接下來十章中所討論的十種創新角色,並不見得就是你所見過最有能力的人。他們不必是最有能力的人。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人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你要確認這些人就在你的團隊之中。你們一起合作就能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在IDEO,我們認為創新者把焦點放在動詞上。他們主動。他們精力充沛。創新者主動去創造、實驗、發想,和建立新的概念。有時候,我們的技術似乎和別人不太一樣,成果也真的是非比尋常。
  關於創新,所有好而實用的定義都會把構想和行動連結在一起,換言之,火花要結合火力。創新者並不只是把腦袋放在雲端幻想而已。他們的雙腳還要站在土地上。3M是第一家完全以追求創新來打造企業品牌基礎的公司,他們對於創新的定義是:「可以得到改善、收穫、或利潤結果的新構想——加上行動或落實。」光有一個好構想是不夠的。只有當你去行動、去落實之後,才能稱為真正的創新。構想、行動、落實、收穫,和利潤。
  當然,這些都是好詞,但還缺了一項:人。這就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創新工作網(Innovation Network)的定義:「人,經由實現新構想,而創造價值。」典型的3M定義也許會留給你一個印象,就如同汽車保險桿貼紙上所寫的標語,「創新自會發生」。但不幸的是,企業界並沒有所謂的自燃現象。創新絕對不會自己發生、自己永續長存。是人運用想像力、意志力,和毅力來讓創新發生。不論你是組員、組長,或是執行長,你真正的創新途徑就是人。事實上,你無法獨自從事創新的工作。
   如果你能夠發展出這些創新角色其中的一部分,你就有機會制止魔鬼代言人,要他安分一點。因此,當某個人說:「讓我來當一下魔鬼代言人吧!」並開始以負面的言論,要澆熄脆弱的新構想時,會議裡,其他的人會勇敢地跳出來說:「讓我來當一下人類學家吧!因為我個人這幾個月來也觀察到我們的客戶正為這個問題感到困擾,卻只能默默承受,而這個新構想剛好能幫得上忙。」而且,如果這句話可以為其他人帶來激勵效果,也許還會有另一位跳出來說:「我們應該暫時當個實驗家來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在一星期之內把這個概念做成原型(prototype),以便瞭解這樣做是否有所改善。」或者,有人自願擔任跨欄運動員,保證幫大家找到種子基金來探索這個觀念。也許,魔鬼代言人永遠都不會消失,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十種角色可以讓魔鬼代言人安分一點,甚至於要他滾蛋!
  還有一項重要警告。千萬不要把我對魔鬼代言人的態度,解釋成我在替「唯唯諾諾的文化」背書。IDEO一向主張建設性批評和自由辯論。事實上,當團隊成員對於專案的看法更為廣博時,強悍的創新角色更可以引導出許多關鍵的想法。但魔鬼代言人通常並不是在堅持真正的原則,而是運用巧妙的批評主義去摧毀新概念,並把他們本性裡,惡意的負面想法表現出來。而創新的角色,目的則在於鼓勵大家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那麼,這些角色是誰呢?其實,這些人有不少早就存在大企業裡了,只是,他們通常還沒充分發揮或是沒有被發掘出來罷了。他們代表著組織的潛力,是個能量儲存槽,等著我們去取用。我們都認識不少才氣縱橫的人,他們的貢獻比一般人大,也知道在團隊中,有的成員貢獻特殊,不宜用傳統的「工程師」、「行銷人員」,或「專案經理」來加以定位。
  在後學科(postdisciplinary)世界裡,舊有的描述符號也許是一種拘束,但這些新角色,卻能夠把力量授予新一代的創新者,讓單一的個人,可以對社會生態以及團隊績效,作出自己特殊的貢獻。茲簡述這些角色如下:
學習類角色
  個人和組織都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知,才能擴展知識,有所成長,所以,前三個角色就是「學習類角色」。這些角色認為,不論公司現在有多成功,都不應該自滿。世界正在加速改變,今天的偉大想法,明天也許就過時了。學習類角色協助你的團隊免於落入過度自以為是的陷阱,並提醒組織,不要對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沾沾自喜。扮演學習類角色的人要虛懷若谷,質疑自己的世界觀,因此,他們每天都要對新見解保持開放心胸。
  1「人類學家」(The Anthropologist)觀察人類行為,並深入瞭解人在身體上以及情感上,如何與產品、服務,和空間產生互動,進而帶給組織新的學習和新的見解。當IDEO的人因學人員出外勤到醫院裡和年老的開刀病患共處四十八小時的時候(詳第一章),她就是過著人類學家的生活,協助開發新醫療照護系統。
  2「實驗家」(The Experimenter)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得到啟示,並加以學習。實驗家以「實驗即執行」(experimentation as implementation)的規格,承擔計劃性風險以達成任務。當BMW跳過其所有傳統的廣告通路,而在bmwfilms.com網站上開發戲院品質的短片時,沒人知道這個實驗是否會成功。他們這項作法,另闢蹊徑卻很成功,這要歸因於實驗家,詳第二章。
  3「異花授粉者」(The Cross-Pollinator)探索其他的產業和文化,然後把所見所聞應用到你的企業上。日本有一位女企業家,為了找尋品牌的新靈感而旅行五千英里,終於在海洋對岸找到答案,開啟她龐大的零售事業王國,這就是異花授粉者所能展現的力量。我們會在第三章討論她的故事。
組織類角色
  接下來的三個角色是「組織類角色」,扮演這種角色的人,非常瞭解構想在組織裡那種違反直覺的推動過程。以前,我們在IDEO裡一直相信,構想應該為其本身發言。如今,我們終於明白了跨欄運動員(The Hurdler)、共同合作人(The Collaborator),和導演(The Director)早就知道的事:即使是最好的構想,也必須一直去爭取時間、注意,和資源。扮演這些組織類角色的人不會把預算和資源配置的程序視為「政治」或「繁文縟節」而輕易放棄。他們把這些視為複雜的棋局,並且要下贏這盤棋。
  4「跨欄運動員」知道創新的道路上佈滿了障礙,因而發展出一套克服障礙的本領。數十年前,3M一位工作人員發明了透明膠帶(Scotch tape),起初他的構想遭到否決,但他卻不願放棄。他利用他的核決權限一百美元,連續簽發許多九十九美元的訂單來購買重要的機器設備以生產第一批貨。他這樣堅持,終於得到了成果,3M因為這位精力充沛的跨欄運動員願意克服萬難活用公司規定,累積獲利達數十億美元之譜。
  5「共同合作人」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而且經常在群體中帶領大家,創造出新組合和跨領域的解決方案。例如一位客服經理把半信半疑的總部採購人員找來,一起腦力激盪,尋求新的合作方式,結果,新方案讓公司的營業額倍增,他就是成功地扮演一位共同合作人的角色。
  6「導演」不只是把一群才氣縱橫的卡司和工作人員集結起來,還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才氣和創造力。美泰兒(Mattel)有一位頗具創意的高階主管,籌組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小組,並給他們「鴨嘴獸」這個封號,他們所推出的程序非常神奇,在三個月內打造出一億美元規模的玩具平台,不管怎麼說,她都是導演這個角色的最佳模範。第六章講的就是她的故事。
建造類角色
  剩下的四種角色就是「建造類角色」,他們應用學習類角色所開發出來的觀點,加上從組織類角色所取得的權力管道,實現創新。當有人扮演建造型角色時,他們會在你的組織裡立下豐功偉業。扮演這種角色的人,知名度非常高,因此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他們,他們就在行動的核心之中。
  7「體驗建築師」(The Experience Architect)所設計出來的消費體驗令人折服,超越了產品表面上的功能,在更深的層次當中和客戶的需求,包括隱藏和外顯的需求,連結在一起。有一家冰淇淋專賣店把冷凍點心的準備工作轉化為有趣的娛樂,創造出非常驚人的績效,這就是一套成功設計的新體驗。扮演好體驗建築師這個角色,可以提升產品售價,強化市場口碑。
  8「舞台設計師」(The Set Designer)能夠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有力工具,他們所打造出來的舞台,可以讓創新小組的成員盡心盡力地工作。皮克斯(Pixar)和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等公司瞭解,合適的辦公環境有助於培育和維護創新文化。有一個商業小組在重新規劃空間之後,生產力增加了一倍;還有一個球隊發現全新的體育場,可以重振獲勝能力,這都是舞台設計師所展現的價值。在舞台設計師可以發揮功能的組織裡,有時候會發現他們的改善績效相當可觀,而所有的空間變動成本,也都值回票價了。
  9看護人(The Caregiver)就好比醫院裡專業的看護人員那樣,他們不只是服務客戶而已,他們還照顧客戶。好的看護人會預先設想客戶的需求,並準備妥當以照顧他們。當你看到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完全符合你的需求時,通常,這家公司裡就有一位看護人。曼哈頓一家酒窖,在客戶還沒開口要求之前,就曉得要去教他們如何享受品酒的樂趣,這就是發揮了看護人的角色——同時,他們也賺到了不錯的利潤。
  10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透過生動的故事,和大家溝通基本的人性價值或強化某種文化特性,以建立內部人員的士氣並增進外界對公司的認識。像戴爾(Dell)和星巴克這樣的公司,有許多的傳奇故事來支撐他們的品牌,並在自己的團隊裡建立袍澤之情。美敦力電子(Medtronic)以產品創新和持續高成長聞名,他們發自內心,把產品如何改善病患生活(甚至於如何拯救病患生命)之親身體驗故事說出來,以強化其企業文化。
  這些角色的吸引力在於他們有效。並不是在理論上有效或是在教室裡有效,而是在無情的市場中有效。IDEO已經在真實世界這個大實驗室裡,嚴格地測試了數千次,檢視其在創新上的成效。我們幾乎每年都要執行數百個創新案。過去,我們的客戶主要來自新設公司或是科技公司,而今天,我們的主要客戶有一部分來自財星一百大企業的佼佼者。他們找我們幫忙並不只是為了單一的創新案,而是一系列的創新案。他們希望運用我們優秀團隊的見解和精力而來找我們,因為,我們擅長扮演異花授粉者、人類學家、和實驗家的角色。
改造創新文化
  全球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而本書所要掌握的創新機會有:公司內部機會、產業內機會、地區性機會,甚至於全國性的機會。我們所談的是如何在你的團隊中開發各種角色,以發揮其最大影響力。在正確的時點上推出正確的創新案以激發公司,可以讓全員動起來,讓整個工作場所充滿了光輝——即點燃創新文化之火,展開其生命歷程。
  這套方法好不好?正如大家所說的,你要試了才知道。在接下來的章節當中,你會發現非常豐富的例證,顯示出創新文化的改造力量。你會看到許多公司,他們的創新已經不再只是創造令人讚嘆的新產品和新服務而已。這些公司,他們的創造程序(他們工作、發想,和合作的方式),已經發展成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量,讓企業不斷進步。
  當你逐漸瞭解書中所提之十種角色時,請記住,這並不是遺傳上的性格特徵或是「類型」,不會和團隊裡的個人永遠地連結在一起;而且,一種角色,也不必然只由一個人來擔任。角色並不是你預先定義的「企業DNA」。這些創新角色,你幾乎都可以從你團隊的成員中找到,而且,大家還可以更換角色,以反應其多元能力。
  隨環境之不同而靈活變換角色,聽起來也許有些複雜,但你可能已經精於此道。例如,我在一天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至少就有五、六種以上,包括:丈夫、父親、弟弟、IDEO員工、作者、演講人、良師益友,和改造小組的組員。當我完全專注於扮演公司裡的角色時,我兒子打了一通緊急電話給我,此時,我的角色立即轉換成父親。為此,我的態度、音調、耐性,甚至於我的思考模式都改變了。如果我在必須扮演其他角色時,不知變換,堅持原來的角色,這不但不妥,效果也會很差。更糟的是,這會破壞我的人際關係,甚至於於破壞我的事業。因而,我必須扮演正確的角色才對。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創新上的角色。有太多的人,當他們應該扮演人類學家這種學習類角色時、當他們應該擔任共同合作人這種組織類角色時,或是當他們應該成為體驗建築師這種建造類角色時,卻去當個魔鬼代言人。這些創新上的角色,讓你有機會擴展創造領域,彈性地選擇正確的角色以因應正確的挑戰。這些創新角色,提供了新的字彙以刺激討論,使更為生動,並引導團隊成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為企業做出貢獻,讓企業成功。
  而且,就如同方法演技演員(Method actor)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一個新角色裡一樣,你也許會發現,以新的角色來體驗世界,可以改變你的態度、見解,甚至於行為。如果這樣做,開啟了你新的思維模式,那麼,這個新角色也許就可以幫你達成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的目標。這個想法,把十項創新的基本元素視為角色而非工具,等於是提醒我們,對所有現代組織而言,創新需要全心全意投入,而不只是個定期檢驗的工作。這些角色告訴我們,要「沉浸於創新」(being innovation),而不只是「從事創新工作」(doing innovation)。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位創新者,那麼,扮演這些角色中的一項或多項,就可以在意識上有所進展。
  當你開始建立你的團隊時,請記住,運用這些角色並沒有一定的公式。一個人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你不必去做一對一的人員角色對照表,當然,你也不需要十個人才能組成一個團隊。不可能每個團隊都有所有的角色。反過來說,這不是好萊塢,沒人想在角色上被定形。當你一個案子接著一個案子做時,你會發現,你扮演了二到三個角色。
  毫無疑問,某些角色可能比其他角色更適合你。可能你是個天生的異花授粉者,或是靈活的實驗家。也可能你會發現,你是個不錯的人類學家,超乎自己的想像。這並不是要比誰在創新角色上扮演得最好。這裡所講究的是團結合作,為組織開拓整體的潛能。你在二到三種角色上的技能稍作提升,也許就能帶來重大變化。《決定未來的10種人》邀請你,把你的調色盤擴大。也許你一向只喜歡藍色和綠色,但如果你看過本書,試著用紫色畫上幾筆,結果或許就會讓你感到不可思議。因此,拿起你的畫筆,放手去畫吧。
畫布已經準備好了。
(文章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E EVERYONE!!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