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我的寶貝愛吃手?!!



Q: 東西放嘴裡,喜歡吃手手….(口腔期)的發展,為什麼會有這個行為,對寶貝行為的發展與意義,父母要如何應對?

A: 我們幾乎可以發現1歲以下的嬰兒常常愛吃自己的小手,有時還吸吮的津津有味,「嬰兒吃小手」的行為常讓父母不知如何是好,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吃呢?事實上似乎無法總是制止孩子吃自己的小手…..

我們建議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的發展,例如出生後4個月以下的嬰兒都有「吸吮反射」行為,用小嘴巴探索這個世界正是他們的本能,「吸吮反射」幫助寶寶們迅速獲得生存能力,有了它,寶寶出生後就能順利吸吮母乳。
而依據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0-2歲的寶寶另處於「口腔期」,此時他們主要靠吸吮、咀嚼、吞嚥或咬食等活動刺激來得到本能的快感,也是小寶寶們愛吃手最主要的原因。
寶貝長大至2-3個月時,隨著生理與大腦的發展,開始可以靈活的操控小手,一開始他們會把整個手放進嘴裏,接著會2-3隻手指一起,接著可能靈活地吸吮大姆哥。這樣的動作對他們而言,是認識自我的一種學習,也是一種獲得安全感的方式,隨著年紀的增長,寶貝長牙時也會藉由吃小手來消除牙齦痛癢的情況;另外,寶寶除了吃手之外,也可能愛咬自己的小棉被、玩具等周遭任何可以取得的物品。

當父母先了解孩子的發展後,就可以持平常心從容看待孩子吃小手的問題,而大部分家長可能產生的疑問像是:寶寶習慣吃手後擔心病從口入,或因為浸泡了口水的小手引起紅腫過敏等等,還有牙齒咬合或影響齒列等等問題。

 就嬰幼兒發展的角度來說,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吃手的需求,建議用緩和適當的方式找尋替代方案,避免激烈的手段來制止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吃小手的行為通常會隨著年紀漸大而消失,突然的剝奪容易造成孩子的失落或引發不安全感。

例如我們會聽到家長用塗抹辣椒在手指上方式來制止孩子吃手(懲罰行為),孩子的需求非但沒被滿足,還要接受懲罰,除了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之外,更會使孩子感到困惑,影響他對這個世界的信賴感。所以建議家長找尋可替代的方案來滿足寶貝同樣的需要,例如:
1.奶嘴
寶貝出生後約46週時可視情況開始用安撫奶嘴,而哺育母乳的寶寶則並不一定會有使用的需要,這裡指的並不是一定要讓寶寶吃奶嘴的意思,而是有必要時才提供,例如提供睡前安撫用。

 2.固齒器
固齒器則適合4個月以上寶寶,因為他們開始喜歡抓握物品,或開始長牙、牙齦會癢及不舒服時使用,市面上有各種造型的固齒器,家長選擇以材質安全,適合寶寶抓握為主。
在此提醒家長,不論是奶嘴或固齒器,建議可以多提供幾類讓寶寶嘗試,同時也協助寶貝們找尋最適合口腔期使用的安撫工具。


3. 提供感覺統合遊戲活動

新生兒出生後建議家長可以提供嬰兒按摩等相關活動,讓寶貝了解自己的身體與外在的環境的不同,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另外可以和寶貝玩感官發展遊戲,例如發出聲音吸引孩子注意或是唱歌給寶寶聽;或是利用寶貝喜歡的球類活動,讓寶貝的小手有抓握物品的機會,練習肢體力量,讓寶貝對外在事物提高學習興趣,也會緩解寶貝愛吃小手的情況唷!! 

(親子天下2014/9月寶寶季刊,受訪者 GYMBOREE健寶園台灣區總經理 Gloria Liu)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孩子不聽話,愛惹人生氣?


孩子不聽話,愛惹人生氣?
作者:台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技術長 廖笙光
隨著少子化的趨勢,現在小朋友都是家族中的寶貝,得到更多的呵護與關愛。雖然現在父母工作繁忙,也都還是會按照專家學者說的每天抽出一小時,陪伴自己的寶貝孩子。然而,有些小朋友的需求卻好像一個無底洞一般,好好的說都沒用,老是要弄到大人都生氣了才會停下來,特別留下的親子時間也就常常再不愉快之中結束。

這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嗎?喜歡唱反調嗎?故意要惹父母生氣嗎?可能都不是的。在臨床經驗中,這些孩子往往更期待更想要讓父母高興,只是常常弄巧成拙。
這些孩子的困擾,可以歸納為下面幾個常見原因:

()表情辨識不佳:
    「喜怒哀樂」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然而「情緒」並非是如此簡單,甚是可以說是相當複雜的,兒童在學齡前必須要花費許多時間來練習與嘗試。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小朋友在臉部的表情比較平板或過度誇張,都很容易在判斷別人表情上失誤,而被認為是脾氣不好。通常,當我們要生氣前的「情緒表情」在臉上停留的時間並不長,只有短短的一兩秒。由於時間太短暫,小朋友很容易無法適時做出判斷,甚至是做出相反地詮釋時,以致成人腦羞成怒,引起情緒上面的衝突。

    最佳的處理方式:不是處罰孩子,而是放慢自己的表情變化的速度,並改善孩子對於表情辨識的效率。

()語句複誦不佳:
    「語言能力」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表達性語言,另一是接受性語言。父母往往會很重視孩子在語言表達上的能力,也因此花費了許多時間來讓孩子學習英文。然而,往往被忽略了接受性語言(聽覺理解)的重要性。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小朋友很會說話,但是要他跟著複誦一小段句子,卻說的七零八落。因為孩子聽到的指令不完整,結果當然沒辦法做好,結果又是讓成人生氣,覺得他是故意搗蛋的

    建議最好的方式:先鼓勵孩子複誦一遍指令,再要求孩子去做,以減少誤解而引起的衝突。此時,我們應該放慢自己說話的速度,減少使用否定句的頻率,將可以增加孩子對於指令的遵守程度。


()等待輪流不佳:
    「等待輪流」是一項很重要的社交技巧,也是影響孩子是否可以融入團體生活的關鍵。許多孩子在一對一教學時表現良好,但是「等待」的能力較弱,也因此在團體中就顯得特別不乖。這通常與孩子對於「輪替概念」與「順序概念」尚未成熟有關,因此在團體中常常搞不清楚現在輪到誰,也常常出現插嘴的不禮貌行為。

    建議:在需要較長等待時間,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周邊的事物上,或請孩子幫忙你做一件「好」事情,增加孩子等待的時間。如果等待的時間較短,在3分鐘左右,則可以鼓勵孩子在心中從1數到100。增加孩子團體合作的互動經驗,改善孩子在等待輪流的能力。

    在過去,孩子都會喜歡湊在一起玩「扮家家酒」,往往一玩就是一整個下午,這不就是在遊戲中練習自己的表情與情緒嗎?在「扮家家酒」的時候,必須要回想老師或父母說過的對話,也不就是在練習句子複誦嗎?在一群孩子中分配好角色,配合適當的順序出場與對話,也正式在練習等待與輪替嗎?孩子的情緒表達技巧,也正在從這樣的遊戲過程中,逐漸練習與修正而來的。你覺得孩子不聽話?常常惹人生氣?請先不要幫他貼上「脾氣不好」的標籤,找找看孩子是不是在哪裡需要加強,或是你有好一陣子不曾和他玩一場「扮家家酒」呢?

本文選自台安醫訊164號月刊
(圖片來源:Dave Engledow's Photostream)   

爸比媽咪,該如何跟寶寶說話?


爸比媽咪,該如何跟寶寶說話?
嬰兒從一開始只能發出單音的字,一直到說出完整的字詞,其中的學習過程如何?為什麼寶貝會突然說出從來沒教過他的句子或詞?在嬰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中,爸爸媽媽若配合生活經驗,並且多跟寶寶講話,能幫助寶貝把語言學好、增進日後表達和理解力。
嬰幼兒3歲以前的語言發展
小嬰兒在能夠順利使用語言之前,會透過發出各種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他的需求和感覺,最一開始就是哭叫,接下來可能會發出單純的音,像是「達」、「哇」等聲音。至於6個月大之後,寶寶開始會重複比較複雜的音,例如「巴巴、那那、媽媽、鴨鴨」等,這時候大人常常會以為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其實,對於嬰兒自己發出的聲音,他們還不知道有任何意義。大約到了9個月至10個月大,他們開始模仿且記得一定數量的語音,但已經會把聽起來像是語言的音串聯在一起,只不過對成人來說,只知道寶寶會一個人喃喃自語,但還無法分辨孩子到底在說什麼。



2歲至2歲半‧語言爆炸期
通常在1歲之後,孩子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比如說指著皮球說:「球球!」,或是搖頭表示不要,有的孩子甚至能清楚的說出「不」這個字,雖然還不能說出清楚的句子,但是成人對他說話時,比較能夠理解意思,大部分孩子會搭配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想要喝奶,就會用手指著奶瓶叫媽媽。
健寶園臺灣地區教育總監劉百純老師表示,在寶寶2歲至2歲半時,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爆炸期」,一直以來寶寶就像海綿一樣吸收週遭的聲音和語言,但必須練習口腔的動作來發出正確的音,因此在2歲之後,口腔的發展已經漸漸成熟,會將之前所模仿、記憶和學習的語言,在這個時候表達出來,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期間,可能突然會冒出整句話,甚至是從來沒有教過他的,所以說,建議爸爸媽媽們在寶寶還不會講話前,就要留意平常和寶寶說話的方式和口氣,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是很快的!

語言發展里程碑
08個月(嬰幼期)
818個月(行動期)
1836個月(學步期)
1會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對事物的興趣。
2發出各種聲音,會自己跟自己說話。
3會大笑,也會聽別人說話。
4對大人的聲音有反應。
1學著發出一些模糊的長語句。
2能清楚說出23個字。
3需要幫助時,開始會用語言表示,而不是只以哭泣引起注意。
4開始會用「你、我」等詞。
1擁有大約200個字彙的語言能力。
2會用簡單的動詞和形容詞,說出當天發生的事情。
3能把兩個不同字連接起來自己造詞。
4可以用語言來玩扮演遊戲。




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功能之一,若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多留意孩子這方面的發展,並且給予充分的誘導,對孩子學習語言會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也不需要太過急躁,免得讓孩子感覺到壓力。
多和孩子說話
寶寶從在肚子裡頭開始,就能感覺到環境周圍的聲音,因此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可以多跟他說話,比如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就可以跟他說:「你醒來了嗎?是不是肚子餓了要喝奶?媽媽來餵你喝囉!」嬰兒還小不會回答,但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製造機會跟寶寶說話,劉百純總監表示:「媽媽在幫寶寶換尿布、餵奶的時候,都可以用嘴巴敘述正在做的動作,看起來雖然有點像媽咪在自言自語,但其實寶貝慢慢都聽得懂。」正因為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聽得懂,因此當孩子稍微大一點,可能會到處爬,很多媽媽會用威脅的語氣,或負面的話語告誡孩子,例如:「就跟你說不可以這樣,再爬到門口就把你關起來!」「為什麼吃飯不坐好?媽咪最討厭你了!」對孩子來說,會把這些語言記起來,也許某天你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在幼兒園用同樣的語氣教訓同學,所以劉百純總監提醒,跟寶寶說話時,務必以敘述性的句子代替,不要把憤怒的情緒參雜在語言中。
從遊戲和講故事中培養
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都可以,就算寶寶不會說話聽不懂也沒關係,可以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而這種聽的過程,就是在儲存開口說話的養分,不但對寶寶日後的語言學習有幫助,也能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習慣。
另外,帶寶寶出門或玩遊戲時,也是很好的時機,其實學習語言沒有什麼訣竅,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東西「講」給孩子聽,建議父母不要把玩具丟給孩子,或是讓他看電視乖乖就好,寶寶需要引導和刺激,才能學得快又好。不過,劉百純總監也提醒家長,有些錯誤的教導方式,像是用疊字跟孩子說話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父母易犯的4大錯誤
1.適時導正發音:當孩子發音還不清楚時,不要重複他發錯的音去逗弄他,或是學他的發音跟他說話,若大人抱著好玩的心態,他也會覺得有趣,就把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之後就很難改變。
2.不使用疊字:很多大人都會跟寶寶說:「今天玩車車好不好?」但其實跟孩子說話時,應該用正常的方式講話,不要強化疊字,孩子就會自然而然記得正確的說法。
3.多點耐心:寶寶剛開始學說話時,可能會有結巴或含糊不清的情形,若大人嚴厲的斥責他,只會使他對說話產生恐懼,更不肯開口。
4.用自然的方式:有時爸媽和寶寶說話時,會故意放慢速度或字正腔圓,但太注意的話會扭曲語言的本質,孩子也不容易了解發音的真實性,因此只要用正常的方式和速度跟寶寶講話即可。


寶寶為什麼不會說話?
雖然說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但若寶寶到了2足歲還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家長就需要留意。劉百純總監表示,嬰幼兒要學會語言有兩大重點,一個是聽力,一個是口腔的發展;聽力的部分從寶寶34個月就可以觀察,是否看向有聲響的地方?對電鈴、打雷或鞭炮等突如其來的聲音,會不會有驚嚇或其他反應,如果寶寶對外界的聲音沒什麼反應,可能就要給專業的醫師檢查,是否在聽力方面有問題。另外則是口腔的發展,也是從嬰幼兒時期就可以觀察,如果寶寶吸奶一直吸得不好,嘴巴闔不起來或到了很大口水還是流個不停,也需要請小兒科醫師檢查,在2歲至2歲半這段黃金時期之前,或能獲得妥善的治療和引導,大都能解決,爸爸媽媽不要太緊張。



本文選自媽媽寶寶雜誌10012月號月刊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103年的秋天很不一樣唷!!健寶園邀請爸比媽咪一起帶 爬行寶貝們"爬"出大未來!!

 









《 寶 寶 爬 行 好 處 多 》 
1. 完善平衡協調功能
爬行時寶寶必須把頭、頸抬起來,胸腹離地,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

2. 刺激大腦更聰明
寶寶學會爬行以後,擴大了視野和接觸範圍,通過運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刺激了大腦,促進各方面的協調,對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的開發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寶寶吃更多睡更香
爬行還能提高寶寶的新陳代謝,有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爬行,對寶寶來說可謂是一項劇烈的運動,能量消耗較大,這種活動與坐著相比,能量消耗要多上1倍,比躺著要多2倍。

詳情請參考連結: http://www.gym-race.com.tw/crawler/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不論天氣如何,你可以自己帶著陽光!!!



十四歲的時候,我開始問自己,甚麼才是幸福?是每一次考試排名往前?和好同學一起聊天歡笑?還是看到心儀的那個人,不經意的微笑?
到了四十歲,我還是在問自己一樣的問題。
怎麼達到快樂和幸福的生活?是不管幾歲都在追尋的人生大哉問。因為現實上,環境不會盡如人意,你必須施點魔法,才能讓自己看世界的態度隨心所欲。
這正是以「正向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課程的人生導師塔爾.班夏哈,在這本《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 101 個選擇》中所強調的,幸福快樂有 40% 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人們可以選擇思考的方式、選擇做什麼、選擇看事情的觀點,這不僅直接影響我們的感受,更形塑了我們的生活。如果把人生當作一篇樂章,我們所選擇的每個行動,都會決定如何觸動奏出樂章的琴弦,而這首樂曲是慷慨激昂,還是沉吟憂傷?端視我們如何作出選擇、改變焦點,進而讓內心的感覺跟著改變。
我們在人生路上每一刻的不同選擇,加總起來的影響程度,絲毫不亞於那些關鍵抉擇。這一秒鐘,你可以選擇直挺或佝僂地坐著;這一天,你可以選擇對伴侶說句親切的話或是擺張臭臉;這一生,你可以選擇感激自己的健康、朋友,或是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幸福,是那些個別來看或許不重要的小事,在你盡可能做出最好、最有益的行動之後,所累積的成果。
從要不要微笑、要不要深呼吸,到面對失敗的反應、何時該讚美同事,甚至到該朝哪條職涯之路發展等,這本書將社會學的嚴謹研究轉化為易懂、可行,能夠幫助個人在生活當中面臨選擇時的 101 個幸福概念。
你當然可以用一般的方式來閱讀本書,但或者,你也可以嘗試作出不同的「選擇」,將這本書當成一本練習簿,一次挑出一項概念,付諸行動、變成習慣,進而培養你的幸福。
你可以時時刻刻記得自己有所選擇,並且不論要往哪裡去,那裡的天氣如何,你可以自己帶著陽光!
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在於尋找新景色,而是有新眼界。
任何時刻,你都可以作出選擇,選擇作出選擇並不容易,需要努力,也需要勇氣。
勇氣不代表不能有畏懼,勇氣是雖恐懼,依然勇往直前。
有時,你的微笑來自你的喜樂,有時先微笑就能帶來喜樂。
你的情緒有 95% 取決於你如何對自己詮釋你遭遇的事件。

信念左右我們所創造的事實。只要你相信,就能做得到。
選擇得過且過?還是選擇作出選擇
無人能替你思考,你要浪費你的人生,還是有所作為,端視你是否思考自己想做什麼,思考你的所作所為的後果。為了善用人生,我們首先必須選擇作出選擇(choose to choose),這個選擇是其他所有選擇的基礎。我們必須相信這麼做會比 我們一般所看到、認知到的可能性還要多,努力檢視這些可能性,從中選出對我們最好的那一個。這是你每時每刻都面臨的選擇,你不會別無選擇。
選擇消極悲觀?還是懷抱希望
「沒人希望遭遇艱難,但艱難卻常找上我」,這時你可以作出選擇。你可以把艱難當成純粹的負面體驗,儘快擺脫它,再也不想起它。或者積極從艱難中學習。當你認知到想發揮自己的潛能,必須歷經一些失敗時,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為了學習而不畏失敗,還是因為害怕失敗而失去學習機會。
選擇抗拒接受現狀?還是接受事實,並做出改變?
某些事情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其他事情則非我們所能掌控,對於無法掌控之事,我們必須學習接受,不論我們多麼希望情況有所不同。
與其逃避現實,應該把時間和心力投入於面對現實和務實思考。沒有不努力、不辛苦而能獲致充實、滿意人生的途徑。

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PhD)
班夏哈擁有哈佛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學位,在哈佛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及「領導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每學期選修人數達 1400 多人,超過學生總數的 1/4,被譽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的課程上傳成為哈佛網路公開課程「幸福課」,全球瘋狂下載。
你無法想像,他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年輕時希望成為職業運動員,卻因受傷粉碎夢想,還被劍橋博士班開除,而且是那年唯一一位。
班夏哈說30歲之前的他,是最不快樂、最不幸福的代表;

現在,卻是聞名世界的幸福代言人!
他的多本著作榮登暢銷書排行榜,且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版本。2008年,更是以《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的幸福旋風溫暖全球!
班夏哈也經常應邀至世界各地組織演講,以及提供顧問服務,包括多國籍企業、「財星五百大」公司、教育機構,現教於以色列賀茲利亞跨領域學院(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Herzlyia)。

專訪更快樂作者班夏哈:幸福,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
文自/天下雜誌,作者/蕭富元
根據人力資源公司調查發現,有高達 79% 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是「青貧族」,81%的年青人對未來感到憂慮,不過仍有 44% 的人保有擺脫青貧族的自信。幸福,取決於你關注什麼!
二○○二年,才三十二歲的心理學家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PhD),在哈佛大學開課,教授快樂生活的正向心理學課程。那時候,正向心理學很冷門,八個學生選修,還有兩個人退選。不到三年,他這門課,選修人數成長了一四○倍,成為哈佛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一門課。
班夏哈在以色列出生,十六歲開始,就踏上追求快樂的旅程。當時他以為,只要「無慾」──沒有期許、目標和渴望,就能擁有真正的快樂。在尋找快樂的旅途上,他發現,設定目標才是擁有快樂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為了得到快樂,應該先找到某些兼具樂趣和意義的目標。」
在歐債風暴、失業恐懼、經濟衰退等低靡氛圍籠罩的今天,人們該如何快樂?以下是班夏哈接受《天下》專訪的摘要。
我對快樂的定義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一種感受。 一個快樂的人,在擁有正面情緒時,也會覺得人生充滿意義。這個定義並不指某一個特定時刻的感受,而是心理經驗的總和。有時候,人會有痛苦情緒,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快樂的。
很多人相信,成功會帶來幸福。他們的心態是:成功(因)會讓人快樂(果)。
成功是因為快樂
他們搞錯了。許多研究顯示,成功最多只能增強人的快樂程度,但這種刺激是臨時的、短暫的。成功並不會帶來幸福,相反的,成功(果)是因為快樂(因)。

這個發現很重要。原因是,當我們擁有正面情緒時,會更有生產力、更有創造力,會塑造更好的關係,身體更健康。企業應該把投資員工的快樂,當作經營目標,並且把它當成企業獲利的工具。
很多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快樂和成功之間,存有互利關係:成功能增進快樂,快樂也能促進成功。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負面消息爆炸的世界:歐債危機、經濟衰退、社會不平等,一切都不確定。面對這樣的時局,人還有可能幸福嗎?
在困境中,人仍然可以快樂。方法是,保持積極的態度。
許多人說,該發生的事情總會發生,這種態度太被動。我相信,人可以努力讓好事情發生。
成長不一定都從好的經驗而來,有些成長,是從我們經歷的失敗和磨難來的。我們如何面對負面經驗,從中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邱吉爾曾說,「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的人,在每個困難中看到機會。」
邱吉爾就是因為專注正面情緒,才讓國家復甦,並讓在挫敗邊緣的世界,重獲自由。不論是在戰爭,或經濟危機中,保持積極正面,是脫離困境必要的方法。

快樂需要學習。想過快樂的生活,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容許自己有情緒。當人接受情緒,例如恐懼、悲傷或焦慮,就有可能克服情緒。拒絕情緒,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只會帶來挫折和不快樂。我們常以為,有價值的人生,就是不要有不愉快。經歷痛苦時,我們會認為一定是自己有問題。事實上,如果不經歷悲傷或焦慮,才有問題。容許自己有情緒,才可能敞開自我,接受正面情緒。
二、快樂是兼具享樂和意義。不管是在工作或家庭,從事對個人重要又有樂趣的活動,才是快樂的推進器。確認每一週,都有讓你同時覺得愉快和有意義的時間。研究顯示,有一、兩個小時這種經驗,會增進一天的生活品質,甚至是一整週。
三、快樂來自我們的「心理狀態」,而不是「身分」,或銀行存款。除了極端狀況,幸福的程度,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以及對外在事件的詮釋。 例如,看一瓶水,你是看到沒有水的部份,還是有水的部份?你認為失敗是災難,或是學習的機會?
四、化繁為簡。我們都太忙了,想在愈來愈少的時間,擠進更多的活動。量會影響質,為了做更多,會犧牲快樂。
五、身心同樣重要。身體做什麼,都會影響心靈。規律的運動,適當的睡眠,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帶來身心健康。
六、只要有機會,就要表達感激。我們常常以為凡事理所當然,要學習感謝、品嘗生命的美好事物,從人到食物,從自然到一個微笑。
七、快樂的指標之一,是和我們關心的,以及關心我們的人多相處。快樂最重要的來源,也許就是坐在你身邊的人。感謝他們,享受和他們相處的時光。
[文章來源: 方沛晶/天下雜誌出版主編]

正向的"幸福"學~



大師專訪
今年四十二歲的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選修人數超過一千四百人。這堂人生的「幸福學」,在網路上造成轟動,全球網友瘋狂下載。
因為大學時代個人的不快樂,讓他開始投入研究「如何可以更快樂?」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他整理出許多具體的研究結論,可以幫助自己變得快樂,因此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練習實踐。
班夏哈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他觀察到,現在各國人才的最大危機就是:年輕人的憂鬱和專業工作者的崩潰,教育必須「停止製造單面向人才」。
班夏哈離開哈佛大學,二〇一〇年在以色列的賀茲利亞學院創立梅堤夫中心(Maytiv Center),以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和發現為基礎,發展幼兒園到中學老師的師訓課程。因為班夏哈發現,科技和都會型態的經濟發展環境,讓下一代孩子憂鬱的比率愈來愈高,學習「快樂」必須愈早開始。
六月份,班夏哈接受《天下雜誌》邀請來台灣演講。《親子天下》專訪時,他提到「當爸爸」這個角色是他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比擔任哈佛大學教授或五百大企業執行長的顧問還要難。他從一個三個孩子的父親和心理學者的角度,給父母和老師許多誠懇的建議。

Q:從什麼開始,你對研究「快樂」產生興趣?
A:當年在哈佛大學念資訊系的時候,我不快樂。那時我是個專業的壁球選手(贏過全美賽冠軍),讀最好的大學,成績很棒……過去所學到的一切都告訴我:「我應該很快樂!」但是,我不快樂……
那時,我迫切想知道:「為什麼我不快樂?」「如何可以變快樂?」後來轉去念心理系,這段找答案的歷程學到第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你有多成功」和「你有多快樂」是沒有必然關係。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的老師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做的研究:追蹤大學教授得到終身教職的快樂程度。在美國,擔任大學教授最重要的就是拿到終身教職。因為在頂尖大學的教授,若是不能升遷就得離開,所以能夠拿到終生教職就是學術界最大的成功。這個研究追蹤了許多教授「得到」或是「沒得到」終身教職半年後和一年後的心情。結果發現,在事過境遷一段時間後,這些教授心情上快樂的程度竟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得到時的狂喜和失去時的谷底低潮都會過去,學術事業上的成功,對於人生長期的快樂是沒有影響。
另外一個是非正式的研究。我問修我課的學生:「拿到哈佛大學入學通知書那一天,心情是否超級開心?」一千多位學生幾乎所有人都舉手。我又問他們:「在拿到入學通知那一天時,你相信會繼續快樂一輩子的請舉手。」幾乎一千個學生都繼續舉著手。我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今天很快樂的舉手。」結果,幾乎多數人的手都放下來了。
這些學生從小聽到的事實就是如此:現在辛苦一點沒有關係,只要等你進了第一志願夢想學校,你就會快樂,一切都沒問題,人生就無憂無慮。你會得到很好的工作,進入第一志願的公司,一輩子就高枕無憂……
但事實不是如此,八成的哈佛學生都曾經歷焦慮和憂鬱。世界各國的青年憂鬱比率都在成長。中國也公開呼籲,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很不尋常,顯然嚴重到一定程度。許多人仍然相信成功會帶來快樂,但卻不是如此。

Q:為什麼你沒有繼續留在哈佛大學教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卻選擇回到以色列設立師培中心,專門用正向心理學來訓練中小學的老師?
A:為了更快樂!可以和家人有更多時間相處。
當孩子誕生後,我經歷了為人父母的許多挑戰,第一次知道我必須要學這麼多事情。當父母是我人生中最困難的挑戰,這工作比起為《Fortune 》雜誌五百大企業當顧問和在哈佛大學當教授都還要困難。
很可惜,沒有一所學校教我們怎麼當父母,我們可以到學校學管理、法律和學當老師……卻沒有地方學習當父母。其實,在正向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中,有很多研究結果是可以幫助我們當一個更好的父母和老師。父母應該要知道這些資源、獲得這些工具。

Q:父母對你影響很大嗎?
A:是的。父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他們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庭和關係的價值。這兩件事是幸福人生最重要的部分。身為子女我們也從不懷疑自己是他們生命中最珍貴的。
他們非常認真看待我的夢想。在我小的時候,不管我展現的是對於縫紉、體育或是學業上的興趣時,他們總會全力支持。但他們有一個堅持是,當我們決定開始學新的東西,譬如樂器,就必須至少學一學期。他們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小孩也必須展現負責和堅持的態度。
我的母親是中學生物老師,在課堂上,她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但幾乎所有學生都把她當做第二個母親。我從父母身上體會最深的是,能夠把紀律和尊敬,邊界和自由結合得最好的,就是最好的父母和老師。
現在,我自己是爸爸,深深體會當父母很不容易,天天會犯錯。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當我大兒子四歲時,那時家裡也有了老二,我告訴這位專家,真希望四年前兒子誕生時,就已經具備現在當爸爸的一切經驗和知識。因為若是這樣,我就不會犯這麼多錯。朋友告訴我:「沒關係,因為你會繼續犯其他的錯……」?

Q:你在師訓中心,接觸中小學老師的經驗中觀察,現在當老師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最大的挑戰是,現在整個教育系統關注的焦點太單面,都只聚焦在「學業成績」。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事,但是當成績變成「唯一」評量學校和老師的面向,當大家都假設在這面向努力,可以保證你進入頂尖大學、獲得好的工作、賺大錢、保持長遠的幸福……這是完全錯誤的假設。
事實上,研究發現:幸福的學生,才會變成更好的學生,可以更專注、更有創造力。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要把正向心理學放在教育裡,而且必須愈早開始愈好。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當年在賓州大學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時,他先問上課的學生一個問題:「你最希望你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多數人的答案是:「幸福快樂、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個性有彈性、能面對挫折困難等等。」
接著,他又問了第二個問題,現在的學生在學校會學到什麼?答案是:「數學,地理,語文……」?
你是不是也發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和我們讓他們學什麼,幾乎沒有重疊的部分。學習語文、數學、歷史都很重要,但是,讓學生有更好的能力可以探索和享受生命也很重要,學校關心的焦點不應該只有學業。
因為學業的成就可以量化評量,所以現在的學校學習都過度偏向這個面向。

Q:比較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
A:全人教育包括了五個面向:精神靈性、體能、智慧、人際關係和情緒,要追求幸福的人生,必須是這五個層面的全面關照。
精神和靈性層次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教孩子怎麼追求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情緒是要學會怎麼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培養彈性。每一個層面都很重要,都必須要學習。但是除了知識的學習外,我們很少教給孩子其他面向的經驗和工具。
而且,學校追求短期的績效,讓人擔心的是,在知識面向的投入,其實現在也走錯方向。根據研究,現在每個人在電腦網頁上平均每頁只停留七秒,這樣短的時間根本不夠深入了解資訊。若長期下來,我們沒有機會讓大腦練習深度的理解和專注的思考,沒辦法慢慢的讀一首詩,未來也就很難和人發展深度有意義的關係。

Q: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學生憂鬱?
A: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運動。以前走路活動機會很多,現代生活愈來愈便利,早上開車上學,整天坐在電腦前,餓了叫外賣,不再需要去外面覓食打獵。當我們不動,付出的不只是身體健康的代價,還有心理健康的代價。
憂鬱的另外一個主因是愈來愈少和人有真實接觸的機會。臉書上一千個朋友比不上和一個真正的朋友深入對談。很多研究顯示,面對電腦的時間愈多,快樂愈少,因為實際生活會愈來愈寂寞。有人以為擁有一千個臉書朋友會減少寂寞,其實反而更寂寞,寂寞是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Q:下一代孩子要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最大的挑戰是他們將會二十四小時和科技連接,這代表更少機會和真實世界互動。
研究顯示,現代孩子的同理心比起二十年前的孩子明顯下降。為什麼?想想同理心是如何發展?必須經歷和朋友或是手足一起玩、一起打架、拌嘴、和好……這樣的歷程。同理心必須在親密接觸中形成,無法在我們幫朋友按讚的時候產生。我覺得臉書很棒,但有時我們必須和科技適度切斷,才能和「人」真正建立關係。

Q:父母可以做什麼?
A:最能有效預測孩子未來能否擁有幸福的關鍵是:童年時是否常常和父母一起用餐。
家庭裡的餐桌時間,往往就是分享的時間、也是最好的教育時間。
我們家有一個傳統,就是每星期五,我的三個小孩和祖母一起晚餐的時候,都要分享一件開心的事情或是一件自己做的好事。
剛開始也會覺得找不出好事講,但全家都會一起認真做這個分享,從祖母開始都會仔細思考。後來形成一種家庭氛圍,我的小女兒每週都會很認真的想,有哪些開心的好事,週五可以和祖母分享,這也改變了她看事情的角度。
是的,現代社會很多父母都很忙。那我會問這些父母,早上起床會不會每天刷牙?為什麼?這麼忙為什麼還要天天刷牙,因為這是優先的事。

我們必須把孩子當做我們生命的優先,每天回家一起吃飯時,把電話、email關掉,專心一起享受。尤其是假日時,多花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處,深度的交流。因為從大量研究看到,擁有好的家人、朋友的健康人際關係,才是形成長期幸福最重要的關鍵。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NO.47期>>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E EVERYONE!!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