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嬰幼兒冬季保暖有一套



還記得今年夏天的炎熱嗎?可是,秋天的腳步未駐足太久,很快地,就置身在冬季國度了。根據報載,「這個冬天會很冷」,家有嬰幼兒的父母,得好好想想該如何為寶寶做好過冬的準備,但請記住要把握「恰如其分」的原則,別讓寶寶熱過頭了!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周怡宏 攝影/王培麟 化妝髮型/李玉霜 演出/施雯‧譚佩昕 
 
一想到冬天來了,父母莫不費心該如何讓寶寶穿得暖暖的,以免受涼生病!的確,冬季做好保暖工作很重要,但「如何做到剛剛好」才是重點,因為溫度過高會讓寶寶覺得不舒服,也容易引起皮膚不適的問題。
 
過於溫暖‧皮膚易有狀況
 
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周怡宏指出,「雖然冬季令人直接想到要保暖,但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大部分的時間待在家中,少有體溫下降的機會,如果過於保暖,反而容易使寶寶出現其他問題!」
 
他解釋,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體溫調節中樞還不發達,身體週邊血管與皮膚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差,易受到外在環境溫度改變而有所變化。當寶寶身穿太多衣物,無形中,增加流汗的機會,但寶寶的汗腺與皮脂腺分泌管腺細而窄,易發生阻塞,當大量汗水與皮脂分泌物無法適當「宣洩」時就會阻塞了汗腺,導致長疹子,寶寶受不了癢,小手一直猛抓到破皮時,小心引發皮膚遭細菌感染的可能!周怡宏醫師建議,與其幫寶寶穿很多衣服,不如為他創造一個溫度舒適的環境。
 
需要保溫的時機
 
周怡宏醫師指出,嬰幼兒需要特別加強保溫的時機有三:
1. 外出時:除透過衣物加強保暖,也盡量減少在戶外逗留的時間。
2. 生病時:因體溫不穩定,而需要特別注意溫度的變化。
3. 體重偏低的寶寶或早產兒:體重偏低是指出生時在2,500公克以下的寶寶,早產兒則是指未滿32週即出生的寶寶(通常需要住院直到矯正年齡接近足月或體重超過2,000公克才可出院),兩者都面臨因皮下脂肪不足,使新陳代謝速度變快,容易消耗熱量以維持體溫,因此,需要做好保溫工作,以維持體溫的穩定。
 
居家‧適宜的溫度與濕度
 怎樣的環境才能令人感到舒適呢?周怡宏醫師根據經驗認為,「讓室溫保持約20~24℃或平均溫度為22℃,加上相對濕度控制在50~70%,就是使人感到舒服的狀態」。他建議父母,家中不妨擺放一個室內溫度計及濕度計進行測量,當溫度與濕度未達此一標準時,即可適度使用如電暖器、除濕機等設備,將溫度、濕度調整至宜人狀態,這樣就不需要為寶寶穿上太多衣服,即使睡覺,蓋上一層薄薄的被子也已足夠。


 睡覺時太溫暖‧易使寶寶忘了呼吸
 
每到冬天,總不時有「嬰兒猝死」的意外登上媒體版面,周怡宏醫師解釋,雖然造成嬰兒猝死的原因很多,但是應該特別注意其中一項危險因子是「過熱的衣著、被蓋或室溫」,因在長時間睡眠時,環境若過於溫暖悶熱,有機會讓寶寶忘記呼吸,因呼吸暫停,增加了嬰兒猝死症的發生機率。
 
3點觀察寶寶是否太熱?
 
不論是使用電暖器或增加衣物,都可發揮保暖效果,但寶寶是否真的覺得舒服呢?尤其常有媽媽用自身的感覺幫寶寶穿衣服,媽媽覺得這樣穿剛剛好的衣物,卻讓寶寶滿頭大汗,年紀大一點的孩子還能用言語表達,但無法言語的小嬰兒可能以哭鬧、躁動不安的情緒表現,甚至難以安撫,為避免讓寶寶覺得熱而不舒服,照顧者應多加細心觀察,以適時增減衣物、調整環境溫度,周怡宏醫師提供三種觀察方式,幫助媽媽了解寶寶是否「覺得好熱」:
1. 全身皮膚摸起來熱熱的。
2. 看到有明顯的疹子出現在皮膚上。
3. 皮膚出汗而感覺濕濕的。
 
寶寶手腳冰冷‧一定是體溫低?
 
有的媽媽以為,寶寶的手腳摸起來冰冰涼涼的,就是寶寶的體溫低,而需要添加衣物,但又看到寶寶的額頭在冒汗……周怡宏醫師說,「用手腳冰冷程度判斷寶寶是不是冷並不準確,因為寶寶的週邊循環系統較差,末梢神經又尚未發育完成,要掌握寶寶的體溫,必須透過量體溫了解中樞體溫的變化」。
 
他建議媽媽,多觀察寶寶哪些部位容易有「濕濕、水水、黏黏」的感覺,這表示了寶寶容易出汗的部位,隨時留意寶寶的狀況並適時擦去汗水,減少他的不舒服,也能減少其哭鬧的機會。


外出‧穿著件數與大人相似
 
即使在冬天低溫的日子,依舊有外出機會,該怎麼為寶寶穿呢?周怡宏醫師表示,「大人穿幾件衣服,小孩就穿幾件」,千萬不要以為寶寶會冷,而讓他穿得像「包肉粽」一樣,然後,稍微動一動就滿頭大汗。
 
他建議,內層以透氣性佳的純棉衣物為主,至於外層,則以既保暖又好穿脫的衣物為首選,這樣,再進到溫暖的室內時,才方便脫下,而不是室內、戶外都穿同樣的衣服,寶寶會難以調節體溫來適應溫差的變化,悶著一身的汗再出去吹風,可是容易生病的。
 
周怡宏醫師提醒,外出時,最要注意的是寶寶頭部與手腳的保溫,可透過戴帽子及手套維持體溫。如果戶外的氣溫偏低,最好盡量減少寶寶在外的時間。
 
寶寶穿太多也會「發燒」
 
有時侯,媽媽隨手一摸寶寶的額頭,覺得有點燒,一量體溫,「哇!38℃」還真的發燒了,可是看寶寶並沒有不舒服的樣子,如咳嗽或流鼻水,頂多有一點躁動,不知是否要帶去求醫?
 
其實寶寶的「發燒」,可能不是生病的症狀,而是媽媽幫寶寶包了太多層而使體溫升高。因嬰兒的體溫調節中樞還不發達,皮下脂肪層較薄,所以,身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在環境溫度改變而變化,可能因過冷造成體溫過低,也可能因環境溫度太高而引起體溫升高。擔心寶寶會冷的媽媽,千萬不要忘記溫度過高對寶寶也是有傷害的!因此,讓寶寶待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使中樞體溫保持在36.5~37.5℃,真是一件不容輕忽的事!
 


原文網址: 嬰幼兒冬季保暖有一套 | 媽媽寶寶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5-8-2677#ixzz3GCg1jfEM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秋天媽媽可以給寶寶適當進補的四種情況!

  寶寶熬得過炎熱的夏天,夏天寶寶胃口不好,所以發育速度明顯減慢了。然而秋天氣候比較適宜,寶寶的胃口開始漸漸恢復了,所以在這個季節媽媽就開始適當給寶寶進補了,那媽媽該如何給寶寶進補呢?



         習慣上秋冬季節是進補的好時機,由於氣溫低,人體的代謝不高,食慾較好,吸收的營養物質易於貯存,進補的效果相對來說也較其他季節為佳。但是, 不少父母愛子心切,盲目給孩子服用滋補品,結果不但未能起到預期的作用,還造成副作用,甚至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應當特別注意。
  
         目前市場上補益類藥物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如蜂乳、花粉、雞胚、蠶蛹、雙寶素、人參蜂皇漿等的滋補品。在服用早期,一些孩子會食慾增加,生長加 速,個頭拔高。但這類補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會促使性發育功能提前啟動,以致使8歲以下的女孩和10歲以下的男孩出現性早熟現象。另外,小兒長期大量服 用滋補品,不僅會揠苗助長導致性早熟,而且還會造成終身身材矮小。因此,此類滋補品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宜小兒服用。另一類則是補益類中藥配方。但如果服 用不當,也會出現不良反應,如食慾不振,腹部脹悶不適,腹瀉或便秘;也有的流鼻血,咽干舌燥,喉嚨痛;有的甚至過早出現肥胖、高血壓以及性早熟,從而影響 孩子的正常發育。
  
       中醫認為小兒屬稚陰之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患病證以實證、熱證為多,而虛證、寒證較少,因此一般不適宜進補。當然,如果小兒體虛或有虛證 的表現,也可適當進補。中醫認為小兒存在著三有餘、四不足的特點,即其心、肝及陽常有餘,而肺、脾、腎及陰常不足。前者表現為易興奮多動,情緒不穩,喜怒 無常,易於高熱驚厥,對各種刺激易於產生過強的反應;後者則表現為免疫功能不全,易於感染疾病,尤以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尤為突出,易發生消化紊亂等胃腸道 疾病和反覆呼吸道感染等咳嗽肺炎等疾病。
  
        一般認為存在以下情況的小兒可以適當進補:

  1、形體消瘦、面黃、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爛等脾胃功能虛弱者。

  2、體質虛弱、自汗盜汗,經常患氣管炎、肺炎者。

  3、冬令為哮喘病的緩解期,可不失時機地進補。

  4、患慢性病或急性病後體質虛弱者,或生長發育遲緩者。
      
       
       實際上,以上除體質虛弱及生長發育遲緩外,均應以調理,而非補益為主。總之,健康小兒不必進補,尤其是嬰幼兒、急性病尚未痊癒、慢性病活動期等,更不宜進補。
  
        至於小兒的進補原則,我們認為應側重於脾胃,脾胃虛弱者自不待言,即便是其他情況也應該注意顧護脾胃。因為小兒稟賦薄弱,只靠後天(脾胃)填充 先天為主,使其在發育過程中改善虛損。脾胃健運,心肺自強,精、氣、神俱旺,足可祛病強身。健脾時也不能僅用補脾藥物,因為補藥甘甜易滿中膩胃。還有些小 兒脾虛易伴食滯,因此宜於加入行氣導滯之品。另外,採取中藥配方要比單純的滋補品更能照顧全面,並避免單純滋補造成的不良反應。
  
        總之,秋冬季節雖是進補時節,但並非每個小兒都需要進補。不同的小兒,進補的原則和具體方法也有所不同。為了達到秋冬進補的目的,您需要諮詢醫生從而找到適合孩子的補益佳品。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E EVERYONE!!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