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敏感的定義
所謂「觸覺反應過度」,是指寶寶觸覺敏感嗎?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建中心職能治療師吳佩芷表示,有關觸覺敏感和觸覺防禦之間,具有不同的反應差異。
一般所謂的觸覺敏感,常指寶寶對外力碰觸身體時,會有明顯逃避和不喜歡碰觸的傾向;然而觸覺防禦,則指寶寶對於身體四肢的碰觸,有較明顯的反抗或類攻擊行為,因此兩者在動作刺激的反應上,具有很明顯的差異。
Baby最早的觸覺經驗
寶寶最早的觸覺發展,可追溯於七週左右的胎兒期。吳佩芷治療師指出,包括:母親羊水包裹身體流動的感覺,及胎兒吸吮手指等,都是寶寶最早期的觸覺體驗。雖然寶寶在七週大時僅有一丁點大小,但在媽咪懷孕約五週起,寶寶便開始有心跳,且能迅速發展出最微細的神經系統。
因此觸覺的發展,最早從寶寶口腔經驗起,漸漸發展成利用四肢探索,並直到感覺系統蔓延至全身喔!
觸覺敏感的可能因素
先天因素:早產、剖腹產
觸覺敏感的問題,亦可分為先天與後天的因素。不過,若是早產兒,則可能因為提早離開母體,相比之下,待在子宮內的觸覺經驗和刺激,則可能較為不足。
吳佩芷治療師指出,先天因素,如:早產、剖腹產,都可能使寶寶發生觸覺敏感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剖腹產出生的寶寶,亦可能因欠缺產道擠壓的經驗,因此比自然分娩受產道擠壓的寶寶,對於觸覺刺激的接受程度也容易較為敏感。
吳佩芷治療師表示,專家認為,產道擠壓亦可算是某種觸覺刺激的呈現,一旦在出生過程有過一點擠壓經驗的話,對寶寶大腦的發展來說,也能分泌某些激素,使嬰兒的感覺系統敏感度降低,並能合於合理的接受範圍。
後天因素:過度保護、欠缺刺激訓練
傳統的東方家庭,對嬰兒早期照護,總是細心呵護。因此,在照料嬰兒的過程中,寶寶可能因此減少部分觸覺刺激的經驗。
例如:襁褓時期將四肢包裹,或是在8個月大練習爬行的時候,可能因為怕寶寶髒,所以禁止寶寶在地面爬行、玩沙、玩土、接觸花草等,可能導致寶寶缺乏四肢協調的爬行訓練,也會讓寶寶觸覺經驗過少,於是在接觸外界各種觸覺刺激時,也無法分辨此項活動或是物品對自己到底是有害或無害。
因此,過多的保護,可能無法提供寶寶足夠的觸覺經驗。吳佩芷治療師說,尤其是當寶寶碰觸某些東西的時候,其敏感度易較高與反應較大;或因為感覺經驗不足,導致寶寶對一切外來的刺激與活動,都會感到一股莫名的恐懼與害怕。
比如說害怕跌倒或是碰撞等等,這些寶寶對感覺經驗的不足,也會造成寶寶在觸覺發展上,有些微程度的影響。
觸覺敏感的特徵傾向
觸覺敏感,通常會發現於寶寶年齡多大的時候呢?吳佩芷治療師表示,通常,家長可於寶寶發展出自主動作能力的年齡階段,觀察並發現觸覺敏感的特徵,像是六、七個月大時,寶寶可主動翻坐、爬行等。
是否有觸覺敏感,通常需要父母多次觀察才會發現。像是寶寶可能對某些物品的觸感,有強烈的排斥和敏感表現,但吳佩芷治療師表示,透過後天觸覺經驗的累積和刺激下,寶寶也可能對某些觸覺降低敏感度,這時寶寶便也不再那麼感覺排斥。
不過,吳佩芷治療師表示,嬰幼兒被發現觸覺敏感的臨床比例,亦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與現代生活環境有關,因為現代父母照顧嬰幼兒時,多讓寶寶待在家中玩玩具,又因顧及接觸戶外活動的衛生問題,故也較少接觸大自然花草、樹木、泥土、沙子等,減少了觸覺活動經驗,很多2、3歲的寶寶,也還從未有接觸過沙灘或草地的經驗,所以使寶寶對外在一切的觸覺刺激也變得更為敏感。
吳佩芷治療師舉例說,臨床上曾有一名3歲多的寶寶來諮詢復健科,父母告知帶寶寶去沙灘玩海水時,寶寶不願意用腳踩水。帶寶寶去公園的草地玩耍時,寶寶自己也會堅持不肯光腳踩踏草地。然而,更嚴重的案例,甚至有不願意上學的情況。
上學時因學童較多,與人碰觸的機會也多。而敏感程度到了防禦過度的寶寶,會向父母解釋不想上學的理由是: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打他!但事實上只是小朋友排隊時,發生小面積的正常觸碰,卻讓這類型的寶寶感到十分不舒服甚至會感到有疼痛的感受,因而可能會用比較誇張的說法去描述自我的感受。
其次,強烈的觸覺敏感,也包括刷牙、洗臉的時候,寶寶情緒起伏會比一般的寶寶強烈。比如,洗頭要沖水時,刷牙要將牙刷放入寶寶口中時,剪指甲、剪頭髮時,寶寶因害怕甚而發生咬家長的抗拒行為。
有的觸覺敏感型寶寶,且有特別怕癢的特質,或對衣服標籤敏感,尤其不愛穿硬梆梆的堅挺制服,但不排斥柔軟的棉質衣物等。
再者,觸覺敏感的寶寶,在環境中,他需先觀察是否有陌生的事物或是較多肢體碰觸的情境,因此日後在團體生活的環境適應上,通常比別的寶寶來得慢或困難些。
所以這些寶寶的家人常會覺得,寶寶在家裡與家人互動與遊戲時,無明顯問題,但是在外面與人接觸時,就顯得比較退縮及被動。
觸覺敏感,父母該怎麼做?
該怎麼幫寶寶克服觸覺敏感的身心難題呢?吳佩芷治療師表示,其中一個方法是先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再進行需要做身體接觸的活動,例如:幫寶寶刷牙或洗臉等。
但針對這些觸覺敏感型的寶寶,原則性的策略則是,當必須讓寶寶經歷一些對他感到不舒服的動作時,可循序漸進的增加進行活動的時間與要求程度。
首先不妨事先預告寶寶,例如在刷牙前,可以告訴寶寶說:「小寶貝要刷牙囉!當爸比數完1、2、3的時候,會把牙刷拿出來喔!」這就等於預告此項活動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那麼寶寶比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接受進行此項活動。
然而,大多父母遇到寶寶不愛刷牙或怕痛時,會堅持把活動做完,而忽略掉寶寶的哭鬧,但這樣會讓寶寶對於刷牙、洗頭等活動更加抗拒且害怕。
其次,家長在進行這些讓寶寶不喜歡的動作要能有足夠耐心。次數和頻率都應從少量開始,等寶寶不那麼敏感時,才慢慢增加為一般寶寶普遍可達的標準次數和量,並可以配合遊戲來進行,效果往往更好。
比如說自製觸覺箱,將寶寶平日不喜歡的特定材質(絨毛玩偶…),或看起來粗糙不討他喜歡的東西(如:牙刷、毛巾…),全部丟進箱子裡,然後用遊戲的口吻告訴寶寶:「等一下我們要從箱子裡面找一個牙刷出來喔!」
此遊戲引導的重點不是去觸摸特定不喜歡的物品,而是去找出來,所以,寶寶不僅可以增加觸覺辨識的功能,同時也不會覺得自己是被強迫觸摸那些尖尖刺刺的東西,而只是在找一項東西,所以寶寶會漸漸感覺那個令他不討喜的事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令他不愉快或不舒服了喔!
吳佩芷治療師建議,家長採用遊戲或引導原則對寶寶自行訓練一段時間後,如果仍無法幫寶寶改善觸覺敏感的問題,如:打人的情況仍很嚴重,逃學不想上課等,建議父母可帶寶寶去兒童復健科,進一步針對寶寶情況來個別諮詢。
雖然適應力較強的寶寶,日後也可能慢慢學會自我調整,但如果觸覺敏感的問題放任不管,也有可能累積成為寶寶日後嚴重的人際障礙喔!
吳佩芷
學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台北市&新北市學校特教系統巡迴職能治療師
現任: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http://www.mababy.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