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幼兒5大冬季皮膚困擾

採訪/陳俐君
諮詢/ 天主教耕莘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楊志雄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 蔡宗憲                                          


氣溫驟降,寒風呼呼吹,乾冷空氣無情帶走寶寶皮膚表面水分,平時白拋拋、幼咪咪的稚嫩肌膚,也難敵天候變化,變得又乾又癢!不耐乾癢的小寶貝,常因不當搔抓造成皮膚紅腫破皮,嚴重甚至面臨細菌感染風險。不過度清洗,酌量補充保濕乳液,寶貝皮膚出現病變時立刻送醫,冬季皮膚照護,其實so easy!

症狀困擾篇
皮膚的內部構造,以最簡易方式區分,由外至內可分成表皮、真皮與皮下組織等三層。除了感覺、呼吸、吸收、保護,皮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調節體溫。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宗憲提到,當氣候轉熱或濕度增加時,正常人體新陳代謝循環會加快,為了保持體溫及排出大量代謝物,汗腺、皮脂腺功能較為發達;而在嚴寒氣候,身體新陳代謝相對減少,汗腺、皮脂腺的排泄也會跟著減少。

冬季皮膚乾癢 肇因天候與生活習慣
蔡宗憲表示,冬季肌膚最大問題就是乾與癢。人體處在高溫環境下,汗腺功能就會旺盛,皮脂腺分泌就跟著增加;而在汗液排泄同時增加的情況下,人體多餘的熱量及排泄物即透過皮膚排出。但是當天氣一轉涼,為了減少能量消耗,皮膚表面的油分水分也會跟著減少,乾性膚質者會特別明顯感覺緊繃和皮膚乾燥。

別以為小Baby的ㄉㄨㄞ ㄉㄨㄞ肌膚天生麗質,天主教耕莘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志雄表示,新生兒表皮負責鎖水的角質層發展未成熟,造成保水度不足;而真皮組織發育也不健全,使得水分不易吸收。蔡宗憲補充,受溫度、濕度影響,皮脂腺分泌量本來就比較少,但生活習慣若未隨著氣候變化作出修改,使用過強清潔劑清洗皮膚,或洗澡水過熱、不加強保濕,都會加速皮膚油脂流失,引發乾癢。

暴露部位冷風吹 刺激誘發病上身
寶寶小臉小手受冷風吹,易引起冬季皮膚病變;蔡宗憲醫師指出,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冬季皮膚病變其實沒有特定好發部位,「理論上,曝露在乾冷空氣下的肌膚,都較容易因外界刺激引發不適症狀。」

除了外露肌膚,醫師還提到,用厚厚衣服裹住的小身體,也容易因不當包覆,引起發炎反應。楊志雄醫師表示,小朋友皮膚散熱慢,循環效率不如大人,諸如四肢關節、鼠蹊部等身體皺褶處,都是容易產生發炎反應的部位;而長時間被尿布包得密不透風的小屁屁,也常因媽咪疏於清潔,造成紅腫、發癢等問題;另外,寶寶後背部若長期處於悶熱狀態,也是引起發炎感染的熱門部位。

常見疾病篇

世界上最漂亮的皮膚,莫過於嬰孩那潔白細嫩的膚質、吹彈可破的觸感,是人們求之不得的夢幻肌膚。新生兒紋理細膩、白裡透紅的皮膚,有著絕佳彈性以及最快癒合力。小Baby的皮膚外觀,儘管沒有大人們最討厭的粗大毛孔,但站在醫學角度上,它可是最脆弱,最易受外界傷害的皮膚了。

醫師提到,別看寶寶皮膚光滑細嫩,事實上,新生肌膚在未發育完全的情況下,對於許多細菌、病毒都沒有免疫力;對化學物質也欠缺抵抗力,而對外界的冷熱空氣、陽光和摩擦…等物理性刺激,更是毫無招架之力。

蔡宗憲醫師指出,皮膚問題多半是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小朋友身上的溼疹與異位性皮膚炎,更是需要極大耐心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以下特別蒐集五大寶寶冬季常見皮膚困擾,透過醫師專業解惑,教您從容接招、輕鬆應對。

照護篇

綜合醫師說法,對抗冬季皮膚問題,全方位的日常照護對策,建議如下:



關於清洗
  1. 正常膚質用中性,過敏體質選用低敏感性的專用清洗劑。
  2. 冬季購買沐浴乳及香皂,最好選用含皂成份低的產品,以防皮膚油脂被大量洗走。
  3. 冬季洗澡水溫避免過高,洗澡時間與次數可依膚質變化作適度縮減。
  4. 洗完澡,最好在身體擦乾後10分鐘內,適度塗抹乳液或乳霜等保養品,可緩和肌膚過度乾燥情形。
  5. 皮膚皺摺處或彎曲處要特別重視清潔,以防如念珠菌等細菌或病毒感染
關於保養
  1. 依個人膚質,選用適合自己的含油性保養品,如乳液、乳霜、綿羊油、嬰兒油與凡士林等。
  2. 冬季適時添加保暖衣物,防止體表水分流失;而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小朋友,最好避免穿著毛料、尼龍等透氣度不佳的衣料。
  3. 避免飲食刺激性食物,如:菸酒、辣椒等。
  4. 皮膚不適症狀超過兩週,且居家護理仍無改善者,最好盡速就醫。
  5. 身體乾癢避免搔抓,以防止破皮感染或化膿。                                                                                                                                                                                                                                                                                                                                  文章來源>>>>http://www.dadupo.com.tw/m-u/97-11/link-b1.htm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不要剝奪寶寶吃手的快樂?

愛吃雞腿的秘密
「快4個月大的寶寶,非常愛吃手,口水經常沾得整手都是,手套、袖子也常常濕濕、臭臭的,這樣算是正常嗎?該怎麼做比較好?」在親職交流的討論區裡,經常可以發現新手父母這般急切地提問。事實上,寶寶「吃手」是讓全世界父母都感到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擔心寶寶把病菌吃進肚子或引起感染,另一方面也怕影響未來的嘴型和齒型。究竟,寶寶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呢?

   

胎兒28週〜出生4個月:吸吮反射
雖然大多數的寶寶約在23個月大才會開始出現吃手的現象,但網路上也有些爸比媽咪反映,家中的寶寶似乎剛生下來就會開始吃手,這可不是寶寶特別天賦異稟、也不是爸比媽咪在唬人喔!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表示,其實寶寶從在媽媽肚子裡約28週開始,就有一種被稱為「吸吮反射」的現象,只要把東西放進寶寶的嘴裡,寶寶就會出現吸吮的動作,這是一種生存必須的本能反應,有了它,寶寶出生後才有辦法順利地吸吮母乳。
也因此,有些爸比媽咪在胎兒攝影的照片中會驚訝地看見,胎兒正在吃自己的手,可能是由於手的動作剛好碰觸到嘴巴所造成。這種反射動作一直到寶寶出生約4個月大都還會有喔!
02歲:口腔期
依據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寶寶在02歲時處於「口腔期」,這時他們主要靠吸吮、吞嚥等活動刺激來得到本能性的快感,這也是小寶寶們愛吃手最主要的原因。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沈仲敏指出,爸爸媽媽多半會在寶寶23個月大時發現他們開始不停地吃手,這是由於更早之前,他們只會雙手握拳、胡亂揮舞,還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手指放入嘴巴中,因此吃不到自己的手,但是當寶寶哭鬧時,爸比媽咪趕緊給他塞個奶嘴或讓他含乳,寶寶馬上就能安靜下來,其實就是一種口慾被滿足的現象。
到了23個月大,隨著大腦的發展,寶寶逐漸學會盯著自己的手看,以及吮吸自己的手指。一開始他們只會把整個手放進嘴裏,接著會只吸吮23根手指,最後發展到靈巧地吸吮1根手指。這樣的動作對他們而言,除了是一種學習和玩耍,也是一種獲得安全感的途徑,寶寶除了吃手之外,也可能咬自己的衣服、棉被、玩具…等周遭任何可以取得的物品。
長牙也會想吃手?
沈仲敏醫師表示,寶寶在46個月大、開始長牙時,也有可能因為牙齦癢而吃手、咬手,長期下來皮膚一直處於潮濕的狀態,可能會引起手部濕疹,甚至破皮、紅腫。
2歲以後:發洩或模仿
葉勝雄醫師指出,更大一點的孩子還是有可能持續吃手的動作,有些會衍生出咬手、咬指甲的行為,這時候便不是所謂的反射或安撫目的,而要留意寶寶可能是因為壓力太大、要發洩情緒,或只是單純模仿別人的動作,如:幼稚園同儕中有人這麼做,大家跟著模仿,找到正確原因才有辦法解決問題。
如何處理寶寶吃手問題?
吃手的3大壞處
沈仲敏醫師認為,吃手雖然能夠滿足寶寶的口慾,但一般仍不建議任由寶寶習慣性地吃手,因為可能造成以下幾個問題:
1.手指成天到處亂摸,再放進嘴裡,很可能病從口入,尤其腸病毒在台灣十分流行,從衛生安全的觀點來看,還是以其他方式來替代吃手較佳。
2.長期吃手所引起的濕疹難以治療,即使擦了藥,寶寶還是會不斷地吃,時間拉得越長,濕疹也就越嚴重;此外,長期浸泡在口水中的手指,受到牙齒壓迫,也容易形成脫皮、腫脹、感染、甚至變形,因此,最好一開始就別讓寶寶養成這種壞習慣。
3.手指長時間放在嘴裡,也有可能影響牙齒發育,容易造成齒列不整或閉合不良等問題。
避免強烈剝奪
因為手長在寶寶的身上,隨時可以吃得到,這也使得吃手的壞習慣更加難以戒除,有些爸比媽咪只要孩子的手一放進嘴裡,就馬上狠狠拉開或動手打寶寶,甚至採用一些老偏方,如:塗抹辣椒、黃蓮在手上,這麼做真的恰當嗎?
葉勝雄醫師認為,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吃手的需求,應盡量用適當的方式來替代,不應使用激烈的手段來剝奪孩子的需要,因為剝奪會引起失落感,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後遺症。
比方說,塗抹辣椒在手指就類似一種懲罰行為,孩子的需求非但沒被滿足,還要接受懲罰,除了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之外,更會使孩子感到困惑,影響他對這個世界的信賴感。
以替代方式滿足寶寶需要
1.奶嘴
葉勝雄醫師表示,奶嘴是新生兒階段即可使用的安撫利器,但若是吃母奶的寶寶,由於擔心會有乳頭混淆的問題,一般約46週時才開始用安撫奶嘴,但所謂的「使用奶嘴」,並不是一定要讓寶寶吃奶嘴的意思,而是有必要時才提供。
此外,一次也別讓寶寶吃太久或吸太用力,每次不超過30分鐘,否則容易導致暴牙等問題,白天和半夜盡量不吃,睡前可作為安撫,待寶寶睡著再偷偷拿掉,若寶寶白天想吃,盡量以其他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
吃奶嘴易患中耳炎?
有研究顯示,吃奶嘴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機會,嘴巴有吸吮的動作比較不會因為睡得太熟而忘記呼吸。但也有報告指出,6個月大後仍使用奶嘴的寶寶,罹患中耳炎的機率高出1/3,因為細菌容易因壓力作用而從耳咽管進入耳朵內部,因此,建議10個月大前盡量戒除,最遲23歲前應戒掉奶嘴。
2.固齒器
固齒器則適合大一點、手可以自行抓握物品,或開始長牙、牙齦會癢及不舒服的寶寶,市面上有各種造型的固齒器,例如:香蕉、小花、長頸鹿…等形狀,主要是為了使寶寶容易抓握,有些還會發出聲響來引起寶寶的注意。
葉勝雄醫師指出,和奶嘴不同的是,奶嘴是藉由吸吮的動作帶給孩子安全感,固齒器則是用來舒緩寶寶長牙的不適,而且還有訓練抓握技巧的功能,也比較不會有中耳炎的問題,但兩者同樣都能做為滿足寶寶口慾期的替代方式,取代吃手的動作。
由於每個寶寶的喜好不同,不論是奶嘴或固齒器,當寶寶不肯使用時,爸比媽咪不妨多換幾個種類讓寶寶嘗試。
3.轉移注意力
除了奶嘴、固齒器,最好的方式還是在寶寶有吃手的衝動時,適時轉移其注意力!葉勝雄醫師建議,較小的寶寶可以給他一些聲光刺激,例如:綁鈴鐺在寶寶的手腕上,當他想吃手時,就會發出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或是觀察到寶寶開始想吃手時,馬上跟他玩遊戲;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用獎勵的方式,例如:不吃手的話就可以去公園玩…等方式來引導。
堅持吃手的寶寶
如果碰到氣質屬於堅持型的寶寶,不管怎麼樣都要吃手,葉勝雄醫師認為,爸比媽咪能做的就是盡量保持寶寶手部的清潔,並注意指甲的修剪。但如果情況較為嚴重,如:手指都是口水疹,一直脫皮、流血,試了許多方法都無法改善,就要帶孩子到醫院接受專業的協助。


文章來源: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CFB4C4CC12324625

樂觀寶寶人格養成計畫,正向教養預備起!

6歲之前‧紮根黃金期

                                                                          

樂觀與悲觀的態度,常常決定面對問題時所採取的行動方式與心情,然而正面思考的能力卻不完全是與生俱來,反倒是幼兒時期的啟蒙方式,可以主導該能力的培養結果,杏語心靈診所姚以婷心理師表示,從出生到6歲之前,是寶寶正向思考最容易紮根的黃金時期,只要爸爸媽媽能在生活中正確的引導,便能幫助孩子培養樂觀正面的特質,在未來成長路上也能勇於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
0~1歲半:即時回應需求
姚以婷心理師解釋,對寶寶而言,父母或照顧者就像是一個回應體,當他因為需要而哭泣時,爸媽的問候與關照,能讓孩子覺得被傾聽,而在相信照顧者會回應自己的同時,寶寶也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感,姚以婷心理師進一步說明,當父母總是回應孩子的呼求,寶寶會因為感到對這個世界具有些微影響力而初步發展出自信,並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姚以婷心理師也提醒,給孩子回應並不等於無條件滿足,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傾聽與理解。
1歲半~3歲:建立寶寶的自我印象
1歲半到3歲是孩子開始形成對自己看法的年齡,當寶寶兩歲半時,對許多事情已經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明白,例如:自己是個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我是個有能力還是沒能力的孩子、這個大人是會鼓勵我還是挫敗我等;此時,父母的言語與教導都是寶寶日後自我概念形成的依據,因此,若能在此時期建立寶寶對自己的良好印象,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尊會產生很大的助力。
3~6歲:自我概念與人我觀念的形成
3~6歲的寶寶逐漸會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姚以婷心理師以差異較大的兩個例子說明:
案例1:小靜在期待中出生,有一對溫暖的父母,喜歡畫畫,爸爸媽媽常常稱讚她的作品,小靜在幼兒園跟同學相處融洽,老師也很喜歡她,當小靜參加幼兒園活動時,全家都會想辦法出席,周末爸爸媽媽也會帶她出去玩。
案例2:小倩的媽媽在19歲時生下她,媽媽因為未婚懷孕被趕出家門並與第二任男友同住,小倩從小看媽媽酗酒、被家暴,她也因為媽媽無暇照顧而瘦小,衣服也時常髒兮兮的,幼兒園的小朋友因此不喜歡接近她,也影響她的學習意願,回到家更常常被媽媽及她的男友嘲笑。
姚以婷心理師表示,孩子也許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內心仍可強烈感知周遭人事物並發展出基本看法,在這兩個案例中,小靜與小倩會在與環境和人的互動中逐漸建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並形成自我概念,小靜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大人是可以信任的、這個世界是有趣且溫暖的,而小倩則會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大人是危險的、這個世界是令人害怕且不友善的。
爸媽身教是關鍵
姚以婷心理師強調,要讓孩子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除了環境之外,爸爸媽媽的身教也同等重要,若爸爸媽媽能保有積極樂觀的特性,培養寶寶的幸福力將更輕而易舉。
培養獨立思考
姚以婷心理師指出,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接受並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從小就知道可以相信自己,若父母總是否定寶寶的想法,長期下來將造成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思考與決定,而若父母已預見寶寶的決定會遭遇挫折,在安全合理的情況下,也建議讓孩子嘗試錯誤,並讓他學習為自己決定的後果負責。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當孩子拒絕爸爸媽媽的提議時,爸爸媽媽在安全的原則下,建議也接受孩子的拒絕,一方面能讓他了解他有說「不」的權利,另一方面也讓他學習為自己決定的後果負責。
聚焦於解決問題
姚以婷心理師表示,許多人遇到挫折,總是讓恐懼和害怕阻擋自己前進,然而,父母若從小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待情緒平靜下來,跟孩子聚焦於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去評斷孰是孰非或是抱怨、煩憂,則可以幫助孩子未來積極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章來源>>>http://mobile.mombaby.com.tw/op/channel_2?id=4287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冬天寶寶腳丫受涼易感冒!2招讓寶寶「腿腿」暖呼呼



冬季天氣寒冷,給寶寶保暖是每個家長的一個重要課題。冬季給寶寶保暖要注意護好腳丫。
寶寶腳丫受涼易感冒
人的雙腳離心臟的距離較遠,血液循環比較差,而小孩腳部皮膚細嫩,活動又少,加上嬰幼兒時期體溫調節功能發育還不完善,所以,小孩的腳部很易受涼。人的雙腳與上呼吸道粘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神經體液聯繫。如果寶寶的雙腳受涼,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少,會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致使局部抵抗力下降,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細菌、病毒,就會乘機大量繁殖,就容易使寶寶患感冒等病。因此,家長們一定要給寶寶做好腳部保暖工作,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
腳的保暖關鍵在於穿好鞋襪
冬季給寶寶穿鞋襪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1.襪子不是越厚越好
寒冷的冬季,家長應該為孩子選擇一些寬鬆、保暖的棉襪。但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寶寶的襪子越厚保暖效果越好,但如果寶寶襪子厚但不吸汗,很容易潮濕,大量的水分會擠掉襪子纖維中的空氣,由於少了空氣這種極好的隔熱體,襪子潮濕時就會使寶寶的腳底發涼,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而患上感冒。所以,在給寶寶選擇襪子,就應該選擇純棉質地、且透氣性好的。如果寶寶愛動,腳容易出汗,出了汗就容易生凍瘡,所以建議家長每天給寶寶多換幾次襪子或鞋子,如果不能滿足換幾次鞋,換鞋墊也可以。相關閱讀:冬天腳易受涼教你選對寶寶地板襪。
2.寶寶鞋子要合腳
冬天,給寶寶選擇鞋子保暖也是有講究的。如果鞋子太大,寶寶走起路來不跟腳,腳上的熱量就容易很快散失;反之鞋子太小,和襪子擠壓結實,影響了鞋內靜止空氣的儲存量也不能很好保暖。所以一定給寶寶選擇合腳的鞋子,鞋子的大小要以寶寶鞋子稍稍寬鬆一些為宜,質地也以透氣又吸汗的全棉為最好。
泡腳按摩也可為寶寶腳丫保暖
除了正確地給寶寶穿鞋襪,溫水泡腳和按摩也能為寶寶的小腳丫保暖。
1.溫水泡腳
每晚睡前堅持給寶寶溫水泡腳,能使足部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改善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增加局部抵抗力,促進寶寶睡眠,有助於其生長發育。但家長們要注意,給寶寶泡腳水溫不宜過高,最好將水溫控制在45-50℃之間,因為水溫過高,容易使足底的韌帶變得鬆弛,不利於寶寶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這樣很容易形成扁平足。
2.腳底按摩
通過溫柔的腳底按摩,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寶寶冬天就不再“凍手凍腳”了。由於寶寶的筋膜相當嫩薄,為防止寶寶受傷,按摩時的力道應輕柔,盡量以指腹進行按壓或是畫圈的方式來按摩。
文章來源:http://www.babylike.com.tw/archives/57658

家有觸覺敏感兒,父母怎麼做?

觸覺敏感的定義                                                                

所謂「觸覺反應過度」,是指寶寶觸覺敏感嗎?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建中心職能治療師吳佩芷表示,有關觸覺敏感和觸覺防禦之間,具有不同的反應差異。

一般所謂的觸覺敏感,常指寶寶對外力碰觸身體時,會有明顯逃避和不喜歡碰觸的傾向;然而觸覺防禦,則指寶寶對於身體四肢的碰觸,有較明顯的反抗或類攻擊行為,因此兩者在動作刺激的反應上,具有很明顯的差異。


Baby最早的觸覺經驗
寶寶最早的觸覺發展,可追溯於七週左右的胎兒期。吳佩芷治療師指出,包括:母親羊水包裹身體流動的感覺,及胎兒吸吮手指等,都是寶寶最早期的觸覺體驗。雖然寶寶在七週大時僅有一丁點大小,但在媽咪懷孕約五週起,寶寶便開始有心跳,且能迅速發展出最微細的神經系統。

因此觸覺的發展,最早從寶寶口腔經驗起,漸漸發展成利用四肢探索,並直到感覺系統蔓延至全身喔!


觸覺敏感的可能因素
先天因素:早產、剖腹產
觸覺敏感的問題,亦可分為先天與後天的因素。不過,若是早產兒,則可能因為提早離開母體,相比之下,待在子宮內的觸覺經驗和刺激,則可能較為不足。

吳佩芷治療師指出,先天因素,如:早產、剖腹產,都可能使寶寶發生觸覺敏感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剖腹產出生的寶寶,亦可能因欠缺產道擠壓的經驗,因此比自然分娩受產道擠壓的寶寶,對於觸覺刺激的接受程度也容易較為敏感。

吳佩芷治療師表示,專家認為,產道擠壓亦可算是某種觸覺刺激的呈現,一旦在出生過程有過一點擠壓經驗的話,對寶寶大腦的發展來說,也能分泌某些激素,使嬰兒的感覺系統敏感度降低,並能合於合理的接受範圍。


後天因素:過度保護、欠缺刺激訓練
傳統的東方家庭,對嬰兒早期照護,總是細心呵護。因此,在照料嬰兒的過程中,寶寶可能因此減少部分觸覺刺激的經驗。

例如:襁褓時期將四肢包裹,或是在8個月大練習爬行的時候,可能因為怕寶寶髒,所以禁止寶寶在地面爬行、玩沙、玩土、接觸花草等,可能導致寶寶缺乏四肢協調的爬行訓練,也會讓寶寶觸覺經驗過少,於是在接觸外界各種觸覺刺激時,也無法分辨此項活動或是物品對自己到底是有害或無害。

因此,過多的保護,可能無法提供寶寶足夠的觸覺經驗。吳佩芷治療師說,尤其是當寶寶碰觸某些東西的時候,其敏感度易較高與反應較大;或因為感覺經驗不足,導致寶寶對一切外來的刺激與活動,都會感到一股莫名的恐懼與害怕。

比如說害怕跌倒或是碰撞等等,這些寶寶對感覺經驗的不足,也會造成寶寶在觸覺發展上,有些微程度的影響。


觸覺敏感的特徵傾向
觸覺敏感,通常會發現於寶寶年齡多大的時候呢?吳佩芷治療師表示,通常,家長可於寶寶發展出自主動作能力的年齡階段,觀察並發現觸覺敏感的特徵,像是六、七個月大時,寶寶可主動翻坐、爬行等。

是否有觸覺敏感,通常需要父母多次觀察才會發現。像是寶寶可能對某些物品的觸感,有強烈的排斥和敏感表現,但吳佩芷治療師表示,透過後天觸覺經驗的累積和刺激下,寶寶也可能對某些觸覺降低敏感度,這時寶寶便也不再那麼感覺排斥。

不過,吳佩芷治療師表示,嬰幼兒被發現觸覺敏感的臨床比例,亦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與現代生活環境有關,因為現代父母照顧嬰幼兒時,多讓寶寶待在家中玩玩具,又因顧及接觸戶外活動的衛生問題,故也較少接觸大自然花草、樹木、泥土、沙子等,減少了觸覺活動經驗,很多23歲的寶寶,也還從未有接觸過沙灘或草地的經驗,所以使寶寶對外在一切的觸覺刺激也變得更為敏感。

吳佩芷治療師舉例說,臨床上曾有一名3歲多的寶寶來諮詢復健科,父母告知帶寶寶去沙灘玩海水時,寶寶不願意用腳踩水。帶寶寶去公園的草地玩耍時,寶寶自己也會堅持不肯光腳踩踏草地。然而,更嚴重的案例,甚至有不願意上學的情況。

上學時因學童較多,與人碰觸的機會也多。而敏感程度到了防禦過度的寶寶,會向父母解釋不想上學的理由是: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打他!但事實上只是小朋友排隊時,發生小面積的正常觸碰,卻讓這類型的寶寶感到十分不舒服甚至會感到有疼痛的感受,因而可能會用比較誇張的說法去描述自我的感受。

其次,強烈的觸覺敏感,也包括刷牙、洗臉的時候,寶寶情緒起伏會比一般的寶寶強烈。比如,洗頭要沖水時,刷牙要將牙刷放入寶寶口中時,剪指甲、剪頭髮時,寶寶因害怕甚而發生咬家長的抗拒行為。

有的觸覺敏感型寶寶,且有特別怕癢的特質,或對衣服標籤敏感,尤其不愛穿硬梆梆的堅挺制服,但不排斥柔軟的棉質衣物等。

再者,觸覺敏感的寶寶,在環境中,他需先觀察是否有陌生的事物或是較多肢體碰觸的情境,因此日後在團體生活的環境適應上,通常比別的寶寶來得慢或困難些。

所以這些寶寶的家人常會覺得,寶寶在家裡與家人互動與遊戲時,無明顯問題,但是在外面與人接觸時,就顯得比較退縮及被動。


觸覺敏感,父母該怎麼做?
該怎麼幫寶寶克服觸覺敏感的身心難題呢?吳佩芷治療師表示,其中一個方法是先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再進行需要做身體接觸的活動,例如:幫寶寶刷牙或洗臉等。

但針對這些觸覺敏感型的寶寶,原則性的策略則是,當必須讓寶寶經歷一些對他感到不舒服的動作時,可循序漸進的增加進行活動的時間與要求程度。

首先不妨事先預告寶寶,例如在刷牙前,可以告訴寶寶說:「小寶貝要刷牙囉!當爸比數完123的時候,會把牙刷拿出來喔!」這就等於預告此項活動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那麼寶寶比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接受進行此項活動。

然而,大多父母遇到寶寶不愛刷牙或怕痛時,會堅持把活動做完,而忽略掉寶寶的哭鬧,但這樣會讓寶寶對於刷牙、洗頭等活動更加抗拒且害怕。

其次,家長在進行這些讓寶寶不喜歡的動作要能有足夠耐心。次數和頻率都應從少量開始,等寶寶不那麼敏感時,才慢慢增加為一般寶寶普遍可達的標準次數和量,並可以配合遊戲來進行,效果往往更好。

比如說自製觸覺箱,將寶寶平日不喜歡的特定材質(絨毛玩偶),或看起來粗糙不討他喜歡的東西(如:牙刷、毛巾),全部丟進箱子裡,然後用遊戲的口吻告訴寶寶:「等一下我們要從箱子裡面找一個牙刷出來喔!」

此遊戲引導的重點不是去觸摸特定不喜歡的物品,而是去找出來,所以,寶寶不僅可以增加觸覺辨識的功能,同時也不會覺得自己是被強迫觸摸那些尖尖刺刺的東西,而只是在找一項東西,所以寶寶會漸漸感覺那個令他不討喜的事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令他不愉快或不舒服了喔!

吳佩芷治療師建議,家長採用遊戲或引導原則對寶寶自行訓練一段時間後,如果仍無法幫寶寶改善觸覺敏感的問題,如:打人的情況仍很嚴重,逃學不想上課等,建議父母可帶寶寶去兒童復健科,進一步針對寶寶情況來個別諮詢。

雖然適應力較強的寶寶,日後也可能慢慢學會自我調整,但如果觸覺敏感的問題放任不管,也有可能累積成為寶寶日後嚴重的人際障礙喔!



吳佩芷
學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台北市&新北市學校特教系統巡迴職能治療師
現任: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http://www.mababy.com/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寶寶愛黏人,媽媽快抓狂】


我們家弟弟現在是大家口中的「媽寶」,超級黏我太太,連我媽都笑我說”你這個爸爸,又是兒童發展專家,怎麼一點用也沒有,不趕快把他「刁一下」”也會一直勸我太太,別再餵母奶了啦!一定是餵母奶才這樣,還親餵咧!弄得我和我太太真是有口說不出。我每次保母訓練的演講以及部落格的「請問教養專家」專區也經常有人問這樣的問題,
孩子這麼黏是不是餵母奶的錯?
送去給托嬰中心或保母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嗎?
就是一直抱孩子才這麼黏?
我想我該來好好澄清這個問題了。
寶寶約在六、七個月大開始會認生,也逐漸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也就是把媽媽當做「安全堡壘」,以媽媽為中心而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感受到威脅害怕或受挫就會退回到媽媽身邊;當媽媽離開時就會焦慮哀傷(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但當媽媽回來時則會露出欣喜,並尋求與媽媽身體上的接觸。這樣的「依附關係」一歲時會達到高峰,一直到一歲半。研究顯示依附關係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社交及情緒發展,因此擁有「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寶寶長大後通常會比較開心、合作、容易相信別人,且於不同階段均表現出優越的社交能力唷!
那麼該如何讓寶寶建立安全型的依附關係,或者是說寶寶有分離焦慮
媽媽及家人可以怎麼做呢?天才領袖提供您下列幾個小撇步!
一、親餵的媽媽請繼續,絕對不是母奶的錯!
這時候的寶寶已經開始接觸副食品了,母乳對孩子而言主要的功能由營養漸漸轉成安撫,既然希望安全依附,就更不能突然斷奶,讓孩子倍感焦慮,只會讓孩子情緒更糟唷!
 baobao-065  
二、孩子討抱就多抱抱孩子吧
「依附關係」是需要寶寶與媽媽有很好的主動互動過程的,孩子感到焦慮受挫或不舒服,自然就會想要依附媽媽,幾次後若孩子發現媽媽總是可以有很好的回應,有了安全感,自然更有信心自己去面對這樣的威脅(例如環境中有不熟悉人的也就能離開媽媽去探索),而討抱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的唷!
 fumu_yinger_baobao-006  
三、減少對孩子的負面語言!
你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是聽得懂的嗎?媽媽對孩子的負面語言只會令孩子更感焦慮,賴在媽媽身上的時間更久,旁人的負面語言也會令孩子更不願離開媽媽去探索環境,因為他認為環境中充滿威脅,也更不喜歡這個人(就像我小兒子比較不愛找我媽一樣),這樣只會讓本來就快抓狂的媽咪更加辛苦唷!
四、到陌生環境或要離開前先多陪伴吧!

媽媽就像是安全的堡壘,所以到了較不熟悉的環境,請媽媽都先陪伴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後自己離開媽媽去向外探索環境,如此有安全依附的寶寶只要留意到媽媽還在附近,他就能慢慢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甚至與人親近,這樣就算媽媽有家事要做,在看得到媽媽的情況下,寶寶也能自己先玩一會兒的。
五、「躲貓貓」是減緩分離焦慮的好幫手!

這是一個讓寶寶知道媽媽不見了是會再出現的小遊戲,好玩又有意義,媽咪也可是試著逐漸拉長多起來的時間唷!
 1330266812-3332688496  
六、「預告」可以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喔!
對孩子而言陌生的環境、人事物都是威脅,需要去認識了解適應,因此如果媽咪能在事先就告訴孩子,甚至利用照片讓孩子先稍為熟悉,到時候孩子在那樣的環境時會適應的更快唷!平時也可以利用繪本讓孩子認識不同的世界,了解環境中的變化,也是有幫助的呢。
七、記得要跟孩子說再見!
媽媽要離開孩子外出時,一定要跟孩子說再見!許多長輩都會說不要跟孩子說再見,偷偷走就不會哭了,其實這都只是暫時的,等到孩子發現了,只會更焦慮,哭得更慘,對媽媽產生不信任,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就會破壞,或甚至黏得更緊,所以一定要告知寶寶,媽媽甚麼時候就會回來,並且清楚的說掰掰。
八、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帶孩子外出曬曬太陽,除了能刺激正向情緒的發展,也能讓孩子多觀察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寶寶就會更加快適應不同的人事物,有助於孩子的適應力唷!
 fumu_baobao_haibian_youwan-020    
九、由寶寶決定要不要給其他人抱!
媽咪如果希望寶寶快點和家人親友熟悉,媽咪可以陪伴著寶寶或甚至抱著寶寶與家人親友遊戲,等到寶寶漸漸玩開了,寶寶自然就會慢慢離開媽咪找人玩,也比較願意讓人抱,很多時後一下子就強行將寶寶抱走,或者是媽媽硬是將寶寶推給別人,只是讓寶寶更焦慮,造成反效果唷!
十、「觸覺刷」是寶寶情緒調節的好幫手唷!
觸覺刷能有效的穩定寶寶情緒,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因此如果寶寶分離焦慮情形較嚴重,平時也很容易哭鬧,就一定要試試觸覺刷唷!

文章來源>>>http://www.leaderkid.com.tw/Content.aspx?type=wiki&id=119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E EVERYONE!!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