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幼兒閱讀,怎麼開始?

  • 文/賓靜蓀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閱讀老師,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素養及興趣的重要關鍵。專家的十大提醒與建議,幫助父母輕鬆展開與孩子的閱讀時光



閱讀對孩子終生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但是父母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寶寶共讀?

年代以來,愈來愈多心理學和閱讀發展的研究顯示,閱讀是一種從出生就開始發展的連續能力,因此,閱讀應該從孩子出生、甚至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而不需要等到孩子識字以後。

初生嬰兒的閱讀,重點不在「聽懂」內容,而在於提供與書相連的整體氣氛和複製爸媽愛書的熱情。嬰兒透過聽故事、和爸媽的聲音互動,熟悉媽爸的聲音、音調高低和故事節奏;並且感受到被爸媽擁在懷裡的安全感和愛。

腦神經和學習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人的聲音、感官、環境等刺激,都會促進腦細胞的連結,有利學習。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智、腦和學習研究所的庫爾(Patricia Kuhl)博士指出,六個月的嬰兒腦部,已經可以將聽到的聲音歸類到母語環境的類別裡。在出生三年之內,透過從周遭世界獲得的經驗,以及和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嬰幼兒腦神經的連結速度更是驚人。如果這樣的連結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複出現,就會形成腦部永久的軌跡。父母跟嬰幼兒的互動,就是在引導、支援這樣的學習過程。

尤其在語言學習方面更為直接。常對嬰幼兒說話(儘管剛開始時,幾乎像自言自語),是增進他們語言發展的最好方法。而圖畫書在這個面向上,提供了豐富和多元的說話內容。

從零歲開始的閱讀,除了有助於培養讀的習慣和興趣之外,還能培養「書本概念」。書怎麼翻、從哪裡開始翻、字從哪裡開始讀(由左至右還是從上到下、每頁開始的第一個字在哪裡)、什麼時候該翻頁,這些書本概念並非教出來的,必須經常翻書閱讀才會產生。

書本概念和兒童閱讀能力有關。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克雷(Marie Clay)研究指出,孩子從小養成翻書習慣,就養成了閱讀習慣。有了習慣,讀書的量和閱讀的時間自然愈長。

培養嬰幼兒的閱讀素養不是教孩子去讀書,而是為了做好日後閱讀的準備。過程中,父母可隨時進行跟閱讀相關的活動,透過遊戲、洗澡和睡前時間,創造出愉悅的經驗,讓孩子準備好去學閱讀。各種研究顯示,父母和孩子說話、共讀得愈頻繁,孩子學習和閱讀的準備就愈充分。

零到六歲的閱讀行為發展
零歲到一歲半(口手並用探索期)
嬰兒聽到人的聲音會有反應,而且很愛聽爸媽跟他們說話(通常會誇張音調和延長字尾)。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注意到且模仿臉部表情。從孩子出生,就應該開始跟他說話,聽他們發出的各種聲音,也去模仿他們發出的聲音。

和一歲以前的嬰兒共讀時,焦點應該放在嬰兒,而非書。主要是讓嬰兒將大人唸書的聲音和圖畫,與喜悅的感受連結起來。書對嬰兒來說,跟任何其他物品一樣,都要拿來探索一番。拍、打、抓、咬、丟、啃等行為,都是他們認識圖書的必經階段,大人不需要去加以糾正。

一歲以上的幼兒開始能走路,因此讓閱讀行為更富變化。他可以把書「搬來搬去」,以致好好坐著和大人一起共讀的興趣減低了,但這是正常現象,大人應該順著孩子的意願,不要堅持一定要唸完一本書。此外,他們也特別喜歡模仿書中人物或動物的肢體動作。

隨著手的動作的自由,撕書成為這個年齡層幼兒的特色。通常是想翻書卻不小心產生的。他們不僅訝異自己撕書的動作,也會對撕紙的聲音感到新奇,於是會想再複製同樣效果,想辦法撕起書來。父母必須體認到,撕書行為是孩子探索環境的一種方式,跟孩子的人格與品行無關,可以經由耐心教導而減低。

一歲半到三歲(語言爆發期)
語言發展在這個年齡層進入爆發期。十六個月大的時候,寶寶的語彙每天增加,因此共讀圖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擴大孩子語彙的吸收和廣度。他會急於指認事物的名字,表現在閱讀上,就是命名方式閱讀,不斷指認書中的人或物,並且伴隨動作。因為對他們而言,動作和語言是一體的,都代表著意義。

儘管每個孩子發展進程略有不同,但到了兩歲時,孩子通常能一頁頁翻硬皮書,說出圖畫中的物件名稱,對熟悉的故事能加入幾個字去敘述,而且會假裝在唸書給絨毛玩具或娃娃聽。這個年齡的幼兒經常拿著一本書在家裡跑,大多就是好玩,或想聽故事了。

三歲時,孩子通常能記得熟悉故事裡的句子,或甚至講出故事的大部分。他們可能會假裝唸書給自己聽,並且學著翻紙書。如果父母跳過一個他熟悉故事裡的字句,或是用別的字句來取代,他們通常會大聲抗議。

三到六歲(識字期)
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已經能夠了解別人的意思、遵守指示,清楚表達自己。他們不斷問問題,能連結過去的經驗,甚至自己可以押韻,歡聽故事。遊戲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他們喜歡玩象徵性的遊戲,或是角色扮演。

三到六歲孩子能聽較長的故事,堅持一定要自己翻頁。很多孩子已經可以背誦一些童謠,完整的唱幾首歌。看書裡的圖畫時,能指認一些基本的顏色和形狀。他們也喜歡「假裝」,可以演出熟悉的故事。甚至還會發現更多好玩的事,並且發明好笑的字和故事,然後對自己的幽默滿意得大笑。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也逐漸從看圖說故事,進入識字階段。他們逐漸認識形、音、義的對應,能將故事語言和句型,轉用到閱讀其他書上;同時也開始運用比喻。隨著識字能力的發展,孩子從對共讀的依賴,逐漸轉到自行閱讀。

「適齡」是挑選童書的重點
依據嬰幼兒閱讀行為發展階段的不同,選擇童書也有各自的重點。

零歲到一歲半
這個年齡層最適合看形狀簡單、色彩鮮明和高反差的圖畫書。因為這類圖畫能讓嬰幼兒容易懂得圖畫的意思。

韻律、節奏和重複性會吸引所有嬰兒和幼童。有關熟悉事物的簡單故事,以及熟悉事物的命名書都很適合。動物或交通工具類的書能提供父母模仿聲音的絕佳機會,而且可以讓寶寶一起模仿。

可以動手去移動或有質感、可觸摸的玩具書也會吸引寶寶。嬰幼兒通常將書視為玩具,挑選體積小、容易擦拭乾淨的硬紙板書(Board Book)比較好。

另外,流傳久遠的童謠,也是這個年齡層最好的選擇。

一歲半到三歲
童謠和硬紙板書還應該繼續,但是可以漸漸增加體積較大的硬皮書和紙本書。圖畫風格可以更多樣化,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特別喜歡可以動手參與的立體書和玩具書。

故事能夠稍微複雜一些,如果有可預期的文字模式和語句,可以邀請寶寶一起說。押韻的文字還是很受歡迎。

孩子會想要參與閱讀,想要說出動物和顏色的名稱、模仿動物和車輛的聲響。他們甚至會學大人一個字一個字的「講」故事,不容許任何更改或錯誤。

三到六歲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可能已經發展出自己的偏好。父母可以一方面重複閱讀孩子已經熟悉、非常喜愛的書,但同時也增加新的書單。故事情節比較複雜、圖畫比較有細節的繪本,都很適合此階段的孩子。他們花在討論一本書或看圖畫的時間,也可能比前兩個年齡層要多。

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被要求不斷重複讀同一本書,而且一些比較有警覺性的小讀者,可能會要求逐字讀,不容許任何更改。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也會假裝閱讀他們很熟悉的書,這反映了他們對書的認識,如何翻頁、如何展開故事。

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
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合作發動了「從零歲開始(bookstart)」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都會送父母一包禮物袋,其中包含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

第一批獲得贈書的有三百個家庭。

伯明罕大學持續追蹤這三百名嬰兒的表現,結果發現,幾年後,獲贈童書的家庭無論是全家人對圖書的興趣、親子共讀的頻率、全家一起上圖書館的次數都增加了。這些孩子上小學後,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不但語文好,連算術能力都較佳。

後來英國便開始全面推廣,其他國家如日本、美國,也開始紛紛採用。

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可奠定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興趣與基礎。以下是專家提醒親子共讀時應注意的重點:
一、把閱讀放進孩子一天裡的不同時段。但很重要的是,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抱著孩子閱讀,由三分鐘、五分鐘開始,例如睡前的時間。閱讀時,不要有其他吵雜聲音去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果父母堅持下去,可以透過這睡前的共讀儀式,建立閱讀習慣。

二、隨身攜帶書,有機會、有空檔時就唸給孩子聽。

三、讓孩子有個固定放書的地方,便於他自己取得。

四、讀那些你自己覺得興奮,或孩子覺得興奮的書。孩子可能會要你重複唸很多次。

五、用帶著表情的聲調唸書。透過不同的語詞,可以想像並感受到所描述的現象不同。當書中角色改變時,也試著改變聲調。

六、除非情節需要,否則最好用中等速度讀,不要太快。孩子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字和故事。

七、隨時停下來和孩子討論、回答孩子的問題,或是停下來欣賞圖畫。

八、幼兒和學齡前孩童可以一邊動個不停,一邊還是在聽故事。如果他們的確享受這本書,讓他們邊聽邊玩。

九、讓孩子有主導權。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喜歡這本書、注意力不夠時,不一定要唸完,才能減低負面制約學習的效應。

十、出聲讀,形成親子互動平台。唸故事給孩子聽是分享,更是把內在、私自的「思考」外顯,孩子接受了故事,親子就有共同的知識,成為互動的平台。你的目標不是要教孩子去讀,而是共享讀書的樂趣。

如果不習慣大聲唸書給孩子聽,不用擔心,嬰兒和幼兒是你最完美的聽眾,他們急於想聽到你的聲音和看到你的臉。現在,請拋開所有的認知、方法,忘掉所有「目標」,選一本你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把孩子抱在懷裡,用你的聲音和愛,帶孩子一起翱翔在書的美麗世界!

文章來源:http://info.babyhome.com.tw/info/child/bring-up/article/2303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開懷大笑》的六大驚人好處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西方諺語則認為:開懷大笑是劑良藥 笑對健康的益處,得到了中西方醫學專家的普遍認可。 
   ※笑,是人類天生的本領
   笑很簡單,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笑也很複雜,蘊含著許多人們可能從來沒聽說過的學問。
   美國心理學家史蒂夫威爾遜是世界歡笑旅行組織的創始人,他對笑進行了多年研究,號召人們大笑。 同時,他還與同事一起發現了許多關於的科學趣聞。
   笑能調動 53 塊肌肉。人的面部表情肌共有 44 塊,通過與血管,骨骼的配合,一共能做出5000 多個表情。 其中各種不同的笑就有 19 種,每一種笑都會動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組合,有時可以調用 53 塊肌肉,有時則只用到 塊肌肉。
   人生下來就會笑 
   芬蘭科學家通過多項實驗和調查發現,人不需要學習就能發出笑聲,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在睡夢裡微笑。 但悲傷,煩惱等負面情緒,以及表達負面情緒的哭泣,則是通過親身體驗,在成長中慢慢學習來的。
   笑分為「兩類」
   笑雖然有 19 種,但只歸為「兩類」:
   AA一種是社交類的禮貌性笑容,調動的肌肉較少
   BB另一種是發自肺腑由衷的笑,牽涉兩頰的肌肉比較多。
   笑比皺眉更容易。相對於皺眉來說,臉部露出笑容所調動的肌肉數量更少,用力也要小一些。既然綻放笑容如此簡單,何不少一些愁眉苦臉,多一些開心的笑呢?
           

   開懷大笑有「六大好處」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教授邁克爾米勒稱,大笑可以提高內啡肽水平,強化免疫系統,增加血管中的氧氣含量。 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督導王國榮認為,笑對抑鬱症患者有很大幫助。 研究顯示,笑主要有以下「六大好處」
   1笑是特效止痛劑
    研究證明,笑是最自然,最沒有副作用的止痛劑 當你笑時,腦中的快樂激素便會釋出,快樂激素是最有效的止痛化學物質,能緩和體內各種疼痛,因此一些罹患風濕,關節炎的人,也要經常笑笑,以減輕病情。
   2燃燒卡路里,幫助減肥
    大笑是保持身材苗條的最佳方法。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大笑 10-15 分鐘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使人心跳加速,燃燒一定能量的卡路里。
   3增強免疫力
    笑能令體內的白血球增加,促進體內的抗體循環,這都能增強免疫能力,對抗病菌。另外笑也有助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給人很有活力的感覺。
   4使心臟更強壯
    研究顯示,風趣幽默,喜歡與人談笑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 由於笑能使血液循環更好,血液流通可以避免有害物質的積聚,因而減少對血管的威脅,減少心髒病發生的機會。
   5笑助人升職
    微笑讓一個人看起來有魅力,善社交,充滿自信,還能促進自我價值感上升,幫助人們有勇氣克服難關。愛笑的人最容易得到晉升。
   6趕走壓力
    一個人大笑的時候,身體立即釋放「內啡肽」,驅走負面情緒,釋放壓力。強迫自己笑也能有同樣效果。
   小習慣,讓您笑口常開
   奧地利科學家的一項調查顯示,現代人笑得越來越少了。 其實,要想做到笑口常開,就要有意識地做一些努力。 
   專家們建議可以培養以下一些習慣:每天早晨起來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笑容;遇到朋友,同事或者匆匆行走的路人,要盡量對他們微笑;多結交樂觀的朋友,遇到快樂的事情一定要與周圍的人分享,也耐心聆聽他人快樂的事情,因為笑能傳染
   如果你性格內向不愛笑,可以嘗試看些喜劇片或笑話,並嘗試講給別人聽;有顆豁達的心,凡事多往好的方面著想;強迫自己笑,慢慢地笑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笑也要有度
   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則進一步指出:高血壓患者放聲大笑,可能會引起血壓驟升,患腦溢血,腦梗塞等症;正處恢復期的患者大笑,可能會使病情反复;進食或飲水時大笑,容易使食物或水誤入氣管,導致劇烈咳嗽或窒息;外科手術,特別是胸腹部手術後不久的患者也要少笑。


文章來源:http://blog.udn.com/edward9804/12444665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認識!寶寶「流口水」4原因˙4疾病

在台灣傳統習俗中,嬰兒在約4個月大時,會有所謂「收涎」儀式,即是將一串餅以長繩纏繞,掛在寶寶脖子上,好讓孩子口水流不停的現象能就此終止。但若爸比媽咪們以為,小Baby的口水能經由儀式「到此為止」,恐怕就大錯特錯了!振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羅玉芳表示,因應寶寶進入副食品與長牙期,「口水量從3~4個月大後,才正要開始大增呢!」
Why?口水流不停


    羅玉芳醫師解釋,剛出生的新生兒,分泌的口水量其實不多,「約僅有50c.c,僅夠滋潤口腔」,等到寶寶到了3~4個月大後,隨著生理需求發展與成長發育,1天約可分泌出200c.c左右的口水量。
    亞東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謝明芸表示,一般來說,寶寶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唾液之所以滴滴答答流不停,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唾液腺發育,口水分泌旺盛
 由腮腺、舌下腺、頷下腺所組成的「唾液腺」,是寶寶口水的製造、分泌來
源。多數寶寶在3~4個月大後,隨著唾液腺體發育漸趨完整,腺體分泌也就越來越發達。
2、吸吞不協調,口水容易外溢
 對正步入副食品餵食階段的寶寶來說,由於口腔肌肉協調能力開始從單純的
「吸」,開始進接到較複雜的「咀嚼」與「吞嚥」,在寶寶吞嚥口水的功能尚未熟練,口腔吸、吞的肌肉功能還無法協調時,口水很容易從小Baby淺淺的口腔外溢蔓延。
3、餵食副食品,口腔刺激變多
依照對於營養的需求,小嬰兒到了約4個月大後,必須要開始接觸母乳或配
方奶以外的食物。當食物來源越來越多樣化,寶寶好奇心增加,會吸吮指頭或拿物品往嘴裡放,寶寶口腔內的唾液線也會因受到多方刺激,分泌較多口水。
4、乳牙新萌發,口腔再受刺激
大概到滿週歲之前,手裡拿著小方巾,追著小Baby猛擦下巴的口水,相信是
許多爸比媽咪最常做的事。謝明芸醫師指出,除了練習吃副食品時,食物刺激會讓寶寶口水狂流,長牙亦會刺激口水分泌。
    謝明芸醫師解釋,寶寶大約到了7~8個月大後,因為將萌出的乳牙,會對牙齦與口腔內神經產生刺激,除了齒齦腫脹,會讓寶寶有不適反應;唾液腺也會因此變得敏感,唾液大量分泌,「這時期孩子外流的口水,會比之前更多、更明顯。」
小叮嚀
    大部分孩子在1歲半,最晚2歲之前,在度過長牙階段,口腔肌肉運動功能成熟,吞嚥功能發展完全後,口水滴滴答答的狀況,就能得到緩解囉!
 Cognition?口水功能多
    儘管孩子或因口腔淺,或因吸吞能力不協調、與長牙、食物等外在刺激,導致口水流不停,但可別小看孩子嘴角那一串惱人的口水,滴滴唾液,可是在生理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功能與地位呢!
1、 幫助消化
    羅玉芳醫師指出,「口腔」是啟動人類消化作用的源頭,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內含多種酵素(如:乳糖轉化酶等)能分解例如澱粉等簡單酶類。當食物吃進口中,除了透過牙齒咀嚼,以方便吞嚥入喉;唾液不但扮演著潤滑食物吞入的推手,其內含酵素,更能帶來初步消化效果;而口水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還可供寶寶免疫保護。
2、 滋潤黏膜
    因為唾液的存在,口腔內的黏膜組織,得以在潮濕、滋潤的狀態中得到保護,不至於因為過度乾燥而感到不適。
3、 協助吞嚥
    唾液除了能有效為口腔內部帶來滋潤、保護效果,對於正處於學習吞嚥的寶寶來說,唾液分泌,有利寶寶潤滑咽喉,以便於吞嚥能力學習。
4、 清潔口腔
    唾液能讓口腔長時間處在濕潤、流動的狀態,殘留餘齒縫或口腔內的食物殘渣,易隨口水流動帶走,能有效維持口腔與牙齒整潔;再者,口水也能在牙齒最外層的「琺瑯質」形成保護膜,能有效預防蛀牙。
5、促進成長
    唾液的分泌量,除了隨著年齡增長會自然變多;食物的刺激,也能增進唾液分泌,而在味蕾的刺激下,有助提高寶寶的進食欲望,促進成長喔!

文章來源: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D8ED364475E50B5C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對嬰幼兒有益的十種超級食物

嬰幼兒肚子還很小所以吃得不多,正因如此他們更需要攝取營養密集的食物,含有豐富營養與抗氧化劑的超級食物就是最合適的選擇,這類天然食物通常易於消化,對維持身心健康也有幫助。
下列是十種特別能促進嬰幼兒生長發育的超級食物:

1.酪梨:含有豐富ω-3脂肪酸及其他營養素的酪梨對寶寶而言是很好的選項,直接切片餵給小朋友吃,或是加點母奶一起打成泥狀都是很棒的方式。
2.豆類:有高含量的抗氧化劑與纖維質,可防止寶寶便秘;豆類也是鐵、蛋白質和維生素B的豐富來源。
3.藍莓:抗氧化劑比其他新鮮水果都要多,十分有益寶寶的大腦、心臟、眼睛、泌尿和神經系統。藍莓也有高纖維、維生素A和C。
4.椰子:含有中鏈脂肪酸,與母奶中的營養類似;椰子所含的營養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改善消化、平衡血糖。
5.奇異籽(ChiaSeeds):比藍莓有更多的抗氧化劑,且比全脂牛奶有更多的鈣質。奇異籽也有豐富的ω-3脂肪酸、鎂、纖維、鐵、鉀和蛋白質。
6.深綠色蔬菜:富含大量抗氧化劑、鐵和葉酸,同時還有維生素C、K及鈣;維生素K和鈣對骨骼特別有利。
7.雞蛋(放養/有機):健康的雞蛋能提供高品質的營養,其中所含的膽鹼(維生素B的成員)對促進寶寶大腦發育有重要的作用。雞蛋含有豐富蛋白質、ω-3脂肪酸、維生素D、葉酸、葉黃素和鋅、鐵、硒等礦物質。
8.燕麥:是可溶性與不可溶性纖維的良好來源,同時還富含植物化學物質、維生素E、鋅、鐵、鎂和硒;燕麥也有豐富蛋白質,非常適合作為早餐。
9.藜麥(Quinoa):提供完整的蛋白質,其中賴氨酸(Lysine)是人體組織生長及修復所需要的一種重要胺基酸。藜麥還富含纖維、錳、鎂、鐵等營養素,且不含麩質,可作為寶寶飲食中穀類的替代品。
10.地瓜:含有豐富的植物營養素及維生素A和C;地瓜天然的甜味和綿密口感通常也比較受嬰幼兒喜愛。

文章來源:http://san23.pixnet.net/blog/post/59354629-%E3%80%90%E5%81%A5%E5%BA%B7%E3%80%91%E5%B0%8D%E5%AC%B0%E5%B9%BC%E5%85%92%E6%9C%89%E7%9B%8A%E7%9A%84%E5%8D%81%E7%A8%AE%E8%B6%85%E7%B4%9A%E9%A3%9F%E7%89%A9

家長看電視易導致嬰幼兒注意力分散

家長開著電視做事情,孩子在一旁玩耍。這是美國家庭中常見的一幕。不少家長認為,兒童對成人節目不感興趣,只是偶爾看看螢幕,電視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但最新研究發現,只要電視機處於打開狀態,無論是否播放兒童節目,都會導致嬰幼兒注意力分散,影響他們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發育。
最新發現這項研究由瑪麗埃文斯.施密特等學者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實驗室進行。研究人員選取50名年齡分別為6個月、1歲和3歲的嬰幼兒,發給他們各種玩具,讓他們玩耍1小時。前半小時中,研究人員打開電視,播放廣告和嬰幼兒難以理解的成人娛樂節目。後半小時則關閉電視。 研究人員經觀察發現,電視處於打開狀態時,嬰幼兒似乎並不在意節目內容,每分鐘最多看1次螢幕,每次看螢幕時間只持續幾秒鍾。但他們的玩耍情況明顯受到影響:與關閉電視時相比,玩耍總時間縮短,注意力難以集中。
《每日郵報》14日援引研究人員的話說,這一現象在3歲以下嬰幼兒身上均有體現。專家建議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兒童發展》雜誌上。報告說,雖然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不看電視,年齡稍大的兒童每天看電視不要超過2小時,但75%的家長承認,家中電視每天約一半時間都處於打開狀態。專家認為,在這些家庭中,孩子易受電視影響,產生行為問題。
結合過去研究成果,報告對此給出幾種解釋。首先,電視上快速轉換的圖像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其次,即使不看螢幕,電視傳出的聲音也會導致孩子注意力分散,為孩子認知能力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另外,由於孩子認知能力有限,注意力一旦分散,需要花費很大努力才能重新集中。施密特說,電視對大多數嬰幼兒是潛在危險環境因素,因此家長要限制嬰幼兒接觸電視時間 相關研究一些專家認為,雖然看電視能讓孩子不哭不鬧,但嬰幼兒需在交流互動中學習,看電視過多會影響他們與家長交流和玩玩具的時間,阻礙他們語言能力發展,導致不良習慣和多動症。
2003年一項研究證實,看電視時間越長,兒童閱讀能力越差。2007年,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5歲以下兒童易患行為疾病。同年新西蘭學者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兒童每天看2小時以上電視,在青春期出現注意力障礙的機率增加約40%。這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電視節目畫面轉換迅速,容易過度刺激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使他們覺得現實沒勁;其二,看電視佔用了大量原本有利於培養注意力的活動時間,如閱讀、運動、遊戲等。施密特另一項研究表明,看電視與學齡兒童認知水平存在關聯。觀看過多娛樂節目的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來源:看中國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E EVERYONE!!

跟著GYMBO上學去~WELCOME WELCOM EVERYONE!!